俄罗斯媒体最近抛出个硬核判断:中国要是被卷进冲突,面对一群国家的联合施压,唯一能镇住场子的办法,就是亮出绝对实力,让挑衅的一方疼到不敢再来。只有让对方付出惨痛代价,才能真正刹住纷争,换来真正的尊重和长久安稳。 就像本月20号,中俄代表在莫斯科聊导弹防御和战略稳定的事。两边把搅乱全球安全的事儿捋得明明白白,最后达成一致:得加强合作。 这可不是空喊口号,全是实打实的家底撑着。2024 年咱们的经济总量已经突破 134.9 万亿元,增速 5%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排前列,相当于给实力建设搭好了最厚实的台子。 兜里有钱才能搞发展,2024 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了超过 3.6 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 50 万家,全球百强创新集群占了 26 个,排世界第一。 这些钱没白花,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这些关键领域都有新突破,“嫦娥六号” 能去月背采样,“梦想号” 能闯深海,这些看似遥远的成就,其实都是实力的具体体现,就像藏在袖子里的拳头,平时看不见,用时能致命。 军事上的硬家伙更是镇场子的关键。2024 年国防费安排了 1.69 万亿元,增长 7.2%,这些钱主要砸在了练兵备战和武器装备上,就是为了关键时刻能拿得出手。 而且这实力不是孤立的,中俄的合作更是给这实力加了双保险。本月 20 号中俄代表在莫斯科聊导弹防御那事儿,根本不是临时凑局,2024 年 7 月中俄刚在湛江附近海域搞完 “海上联合 - 2024” 演习,7 艘舰艇一起练了联合防空反导、联合反潜这些硬课目,说白了就是练怎么一起应对麻烦。 能源上更是绑得紧,西伯利亚力量管道 2024 年就满负荷送了 380 亿立方米天然气,2025 年还得往上冲,北极 LNG2 的货物优先给中国,折扣直接拉到 30% 到 40%,这种深度绑定可不是谁想挑拨就能拆开的。这种军事加经济的双重默契,就是应对联合施压的底气。 再看看那些试过挑衅的,早就用亲身经历证明了 “疼到不敢再来” 不是夸张。就说澳大利亚,前几年跟着美国后面当 “马前卒”,又是派军机闯南海,又是禁用华为 5G,结果呢? 曾经中国市场每三瓶进口葡萄酒就有一瓶是澳洲的,一年能赚 13 亿澳元,折腾完之后市场全丢了,光出口损失就超 200 亿澳元,贸易逆差创了新高。 更有意思的是,它 85% 的铁矿石都要卖给中国,2023 年光这一项就卖了 5910 多亿元人民币,要是真跟中国掰扯到底,经合组织算过账,它的经济产出得少 300 亿澳元,相当于 GDP 的 1.2%。 这就是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现在澳总理还偶尔跳出来抱怨,但真要再硬来,估计自己先扛不住。 至于美国带着盟友搞的那些联合施压,看着唬人,其实也没那么可怕。前几天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美英法德推着要过伊朗核问题决议,中俄直接投了反对票,还有 12 个发展中国家跟着弃权,这决议就算过了也没多少分量。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之前 6 月那回也是这四国挑头,结果照样被中俄顶了回去,伊朗还放话要坚决回应。这背后就是实力在说话,要是中国没点硬实力,光靠嘴说反对,人家根本不会当回事。 要知道中国现在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24 年新能源汽车产了 1300 万辆,手机超过 16 亿部,货物进口规模 2.6 万亿美元,这么大的市场和产业体量,就算一群国家联合施压,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损失。 说白了,国际社会从来都是丛林法则的高级版,一群国家抱团施压的本质,就是觉得你好欺负、能占到便宜。但只要亮出实力,让他们发现不仅占不到便宜,还得倒贴钱、担风险,那所谓的 “联合” 自然就散了。 中俄在莫斯科的协调,在国际机构的联手反对,都不是运气,而是实力支撑下的必然选择。毕竟能镇住场子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让对方不敢造次的底气,只有让挑衅者付出实实在在的代价,才能换来真正的安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