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媒体最近抛出个硬核判断:中国要是被卷进冲突,面对一群国家的联合施压,唯一能镇住场子的办法,就是亮出绝对实力,让挑衅的一方疼到不敢再来。只有让对方付出惨痛代价,才能真正刹住纷争,换来真正的尊重和长久安稳。 只能说俄罗斯媒体这个判断算是说到了点子上,国际社会从来都是实力说了算,尤其面对一群国家的联合施压,光靠嘴皮子根本没用,必须拿出真家伙让对方疼,才能彻底稳住局面。 就像本月 20 号中俄在莫斯科的会谈,表面看是聊导弹防御和战略稳定,实则是俩大国把家底和对策捋得门儿清,最后敲定加强合作,这哪是临时起意,分明是早有默契的战略落子。 这种默契可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2025 年 11 月 19 号两国先开了司局级磋商,20 号俄防长直接跟中国军方高层对话,连谈两天规划防务合作新蓝图,这密度本身就说明情况不一般。 早在今年 5 月,双方就签过《全球战略稳定联合声明》,直指美国在中俄周边建军事基地、搞反导部署的猫腻,说白了就是戳穿其 “防御幌子下的进攻野心”。 美国搞的 “金穹” 反导系统,中俄早看透了是想先下手为强,所以这次才要深化反导合作,连空天预警资源和反导雷达数据都打算共享,俄罗斯的北极预警优势配中国的天基侦测系统,等于给美洲大陆的导弹发射装了 “千里眼”,这就是实力协作的硬核体现。 要说绝对实力,中国的东风 - 17 就是典型例子,这玩意儿 10 马赫的速度,比声音快 10 倍,弹头长得跟普通导弹不一样,是乘波体设计,能在大气层边缘像打水漂似的跳着飞,轨迹根本没法预测。 2017 年试射时飞了 1400 公里,最后落点离目标就几米,现在射程早超过 1600 公里,还能车载机动到处跑,美国那些反导系统在它面前基本成了摆设。 俄罗斯的 “匕首” 导弹虽然实战中露过怯,但中俄路子不同,东风 - 17 连海基发射都试成了,这种硬家伙往那一站,就是最直接的威慑。 光有武器还不够,中俄的联合行动更能显示底气。2025 年 8 月刚搞完 “海上联合 - 2025” 演习,10 艘舰艇没歇着就直接去西太平洋巡航,穿津轻海峡的时候,日本只能眼睁睁看着 —— 谁让他们当初为给美国核潜艇开后门,特意把这水道设成 3 海里领海呢,现在被中俄合法 “围观”,也算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空中巡航更成了常态,到 2024 年 11 月都第九次了,轰 - 6K 和图 - 95 一起飞,连北美防空司令部都得紧张地跟踪,嘴上说 “不构成威胁”,心里早掂量清楚分量。 经济上的硬支撑同样关键,2024 年中俄贸易额都 2448 亿美元了,95% 以上用本币结算,俄罗斯干脆成了第一个全用人民币做进出口贸易的国家。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一年能输 380 亿立方米天然气,能源命脉绑在一起,就算美国想施压欧盟对中俄加税,欧洲自己都扛不住 —— 毕竟跟中国断贸易的损失,他们根本承受不起。 这边中俄把合作的架子搭得稳稳的,那边美国带着盟友折腾也没讨到好。前几天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美英法德推着伊朗核问题决议想施压,结果中俄直接投反对票,还有 12 个发展中国家弃权,34 个成员国里没多少人买账。 这就是实力说话的道理,要是没点硬家伙撑腰,没中俄联手的底气,换个小国早被美欧的联合施压压垮了。 美国总想着拉帮结派搞围堵,又是 “奥库斯” 联盟又是 “四方机制”,可中俄偏要让他们看看什么叫 “1+1>2”。 反导合作从计算机模拟升级到实战化,军舰能实时共享雷达数据,战机用通用战术代码沟通,这种深度协作可不是美国那些各怀鬼胎的盟友能比的。 说白了,真要是卷入冲突,这些拿得出手的武器、常态化的联合行动、硬邦邦的经济底气,加在一起才是让挑衅者疼的资本,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镇住场子,换来安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