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只是提议停止向日本出口稀土,结果就有部分网友急得跳脚了,不仅要求严查高志凯

物规硬核 2025-11-24 02:17:52

高志凯只是提议停止向日本出口稀土,结果就有部分网友急得跳脚了,不仅要求严查高志凯家里是否有日本元素的物品,但凡涉及日本零部件的物品都得拉走,还要禁止高志凯先生乘坐飞机、高铁等,因为这些产品肯定含有日本的零部件等。   高志凯的提议并非空穴来风,2025年11月上旬,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公然宣称“中国大陆对台湾动武将触发日本‘存亡危机’”,暗示自卫队可行使集体自卫权。   这一言论直接踩踏中国红线,将台湾问题与日本安全捆绑,公然干涉中国内政,与此同时,日本持续排放福岛核污染水,截至11月累计排放量超10万吨,且储水罐出现腐蚀泄漏问题,首相石破茂更在战败投降日供奉靖国神社,多名政客“拜鬼”,严重伤害亚洲受害国感情。   在此背景下,高志凯提出五项反制建议:禁止稀土出口、禁止进口日本海产品及农产品、劝退中国游客赴日、取消日本护照免签待遇、禁止12个月内参拜靖国神社者入境。   其中,稀土禁令被视为“精准卡脖子”,日本60%的稀土依赖中国进口,全球近80%的稀土提炼技术掌握在中国手中。   即便日本从澳大利亚进口矿石,若无中国提炼技术,仍难摆脱对华依赖。   提议发布后,部分网友的激烈反应引发争议,有人要求彻查高志凯家中是否使用日本产品,甚至主张没收其含日本零部件的物品,更有极端言论称应禁止他乘坐飞机、高铁,理由是这些交通工具“可能含有日本技术”。   这种“连坐式”批判,本质是将对日本的不满投射至个体,忽视了全球化产业链下商品成分的复杂性。   以高铁为例,其核心系统如牵引变流器、网络控制系统已实现国产化,但部分零部件如轴承、密封件仍可能采用国际供应商产品,这其中便包括日本企业。   若以“含日货即原罪”的逻辑,不仅高志凯,绝大多数国民的日常出行都将受到影响,这种非理性情绪,实则是对国家利益被侵害的焦虑投射,却因缺乏对产业链的认知而走向极端。   高志凯的提议触及中日资源博弈的核心,中国是全球稀土供应主导者,控制着90%以上的中重稀土产能。   2025年4月中国对钐、钆、铽等7种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后,欧洲市场氧化镝价格迅速上涨210%,铽价由每公斤965美元跃升至3000美元。   然而,中国此次未选择“全面断供”,而是通过出口管制、环保政策等“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调控供应。   这一策略源于2010年的教训:当时中国虽未承认“禁运”,但日本企业因稀土短缺遭重创,价格翻十倍,丰田、索尼生产线几近停摆。   但日本随后启动“去中国化”计划,投资越南、澳大利亚矿企,研发回收技术,并与美国联手重建供应链,到2023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的稀土比例已跌破50%。   今天的中国更清楚:资源武器是双刃剑,过度依赖“断供”可能加速对手脱钩,真正的战略主动权,在于通过技术+产能+稳定供应掌控市场。   当全球电动车、风机、精密武器都依赖中国制造的高性能磁体时,日本即便想摆脱对华依赖,也难以实现。   高志凯的提议与网友的激烈反应,共同折射出中国在维护国家利益时的两难:既需对挑衅行为作出有力回应,又需避免陷入非理性对抗的漩涡。   从资源博弈看,稀土禁令虽能短期刺痛日本,但长期可能推动其加速多元化布局,中国更应通过技术壁垒巩固优势,例如严格管控稀土提炼、磁材制造等核心技术,而非单纯依赖出口管制。   数据显示,加工后的钕铁硼磁体不在管制范围内,国内企业利润空间因此扩大,宁波韵升磁材出口订单增长40%,这表明,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才是持久之道。   从公众情绪看,爱国热情需引导至理性轨道,彻查日货、禁止乘坐交通工具等诉求,虽出于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却忽视了全球化下商品成分的复杂性。   真正的爱国,应是支持国内产业升级,减少对进口产品的依赖,而非对个体进行“连坐式”批判。   中日关系长期处于对抗与制衡的状态,日本右翼在台湾问题和历史问题上频频挑衅,迫使中国必须保持军事威慑,但中国的克制态度表明其根本目标仍是维护和平发展环境。 高志凯的提议实质上是对日本划出红线,警告其若持续挑衅将面临中方的有力反制,此次事件虽会逐渐平息,但凸显了在国家利益面前既要坚持原则又需保持理性的重要性。   唯有以实力为后盾,以智慧为指引,方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守护核心利益,同时避免陷入“以牙还牙”的恶性循环。

0 阅读:106

猜你喜欢

物规硬核

物规硬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