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早就说过,俄乌打久了,最先倒霉的不是美国,不是小国,是德国,德国这么多年,基本靠的是俄罗斯便宜的能源,特别是天然气,没有这玩意,德国的工业根本支撑不住,默克尔搞的北溪管道,直接是德国经济的命脉,没了它,德国就完了。 谁能想到,基辛格的预言竟如此之快就变成了冰冷的现实。那个曾经以精密制造睥睨全球的“欧洲引擎”,如今正发出刺耳的摩擦声。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触目惊心,工业产出连续下滑,8月份更是暴跌4.3%,创下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的最大跌幅。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长期被压在50%的荣枯线之下,意味着工厂的订单本已经薄如蝉翼。 这一切的祸根,早在德国决定跟随美国脚步,亲手切断“北溪”管道时就已种下。冲突爆发前,德国进口的天然气有超过一半来自俄罗斯,廉价的能源曾是德国化工、冶金等工业基石的绝对优势。如今,天然气库存填充率仅在75%左右徘徊,远低于安全阈值,这个冬天一旦寒流来袭,德国可能面临高达400亿欧元的惨重损失。 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企业的挣扎与消亡。拥有334年历史的施勒斯勒啤酒厂被迫永久关闭,成为能源危机下又一个殉葬品。酿酒商米夏埃尔·维斯无奈地诉苦,成本涨幅不再是温和的个位数,而是动辄百分之几十甚至翻倍,“我们只能接受报价,别无选择”。能源价格飙升如同一条无形的鞭子,抽打着整个德国的产业根基。 更让人窒息的是,德国在战略上的短视让自己陷入了双重夹击。一边是美国趁机高价出售液化天然气,并以低廉的能源成本吸引德国企业跨洋转移;另一边,德国自身的产业创新却步履蹒跚,在电动汽车等新赛道上明显落后。研究报告指出,德国在创新方面已远逊于中国、美国等主要经济体。传统优势产业吸走了大部分资金与人才,新兴产业却“无米下锅”。 面对困局,德国政府似乎病急乱投医,试图将庞大的军工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引擎。国防预算大幅增加,承诺将军费开支提升至GDP的3.5%。然而,这剂强心针的疗效备受质疑。经济学者尖锐指出,军费支出的财政乘数效应远低于对基础设施和教育的投资,这无异于一场高风险的低回报赌博。 回望默克尔时代,推动“北溪-2”项目本是极具远见的战略布局,旨在让德国获得稳定、直接的能源供应,甚至有望成为欧洲的天然气枢纽。然而,地缘政治的狂风巨浪中,这项关乎国本的经济命脉工程,最终未能抵住来自大西洋对岸的强力干预。德国为自己的选择吞下了苦果,经济连续两年负增长,损失估计高达2400亿欧元,相当于每位德国居民减少了4800欧元的消费。 德国的教训血淋淋地揭示了一个真理:一个大国若将自身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命脉系于地缘政治的赌桌之上,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当廉价能源的基石被抽离,再辉煌的工业大厦也有倾覆的危险。此刻的德国,正艰难地在一杯自己酿造的“苦酒”中,寻找那微乎其微的转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