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财长刚走,话却没完,中国回应不惯着。德国财长克林拜尔在访华行程结束、即将登机

阳云喝咖啡 2025-11-22 21:45:34

德国财长刚走,话却没完,中国回应不惯着。德国财长克林拜尔在访华行程结束、即将登机时,突然说了三件事:中国新能源汽车数量太多,欧盟打算反制;乌克兰问题上要中国向俄罗斯施压;台海局势方面,试图把台湾问题拉进国际讨论范围。这些话表面是提醒,实则施压——明明刚签了二十七项合作协议,转头就变脸,实在意外。 舷梯下的地勤人员正检查行李标签,克林拜尔的皮鞋踩在登机桥金属踏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这场持续三天的访华,从默克尔时代的“经贸优先”到如今的“问题清单”,德国对华策略的转向,藏在握手与施压的缝隙里。 最先跳出来的是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他们连夜给柏林发了封邮件,标题是“关于市场准入的紧急提醒”。信里没提反制,只说中国电动车在欧洲的市占率每提升1%,德国本土就少3000个汽车岗位。 中国外交部第二天的回应很直接:台湾问题是内政,欧盟反制措施违反WTO规则;乌克兰问题上,中方劝和促谈的立场从没变过。没有外交辞令的绕弯子,像在商场里对试图加价的卖家说“不买了”。 但慕尼黑车展上,德国车企高管却悄悄增加了与中国电池厂商的洽谈场次——他们比谁都清楚,脱离中国供应链,自家电动车的成本会涨多少。这种分裂像极了克林拜尔口袋里那份签满合作项目的清单,墨迹还没干。 德国为什么要这么做?经济账上,本土汽车产业占GDP的4.6%,工会选票捏在手里;政治账上,华盛顿刚给柏林打了通电话,内容没人知道,但北约军费开支的议题紧跟着就上了联邦议院议程。 当政治口号遇上市场规律,谁会先让步?去年德国从中国进口的机械产品增长12%,化工原料进口额突破80亿欧元,这些数字比任何外交声明都实在。 短期看,欧盟可能会对中国光伏产品加征关税,就像2012年对光伏发起双反那样;但这次不同,中国光伏组件占全球80%的产能,欧洲家庭的电费单会替中国说话。 克林拜尔的飞机已经起飞,舷窗外的云层正在散开。他或许没算过,当德国企业开始偷偷绕过政府限制,用香港子公司与中国合作时,所谓的“施压”不过是场自导自演的独角戏。中国回应的“不惯着”,从来不是脾气,是手里有实打实的筹码——市场、技术、供应链,还有那句老话: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

0 阅读:543
阳云喝咖啡

阳云喝咖啡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