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五虎上将的最终结局 第一名:陈诚。 第二名:顾祝同。 第三名:刘峙。 第四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1-22 09:55:21

蒋介石五虎上将的最终结局 第一名:陈诚。 第二名:顾祝同。 第三名:刘峙。 第四名:蒋鼎文。 第五名:卫立煌。 一九四九年,南京城旗子一下一下收走,蒋介石往台湾退,那些跟了他二十多年的老将,站在甲板上话都不多。 外头有人问:“黄埔那几只虎,现在都落到哪步田地了?” 话头得拉回一九二四年。 黄埔军校刚办,蒋介石靠张静江撑腰,把程潜挤下去,坐上第一任校长。 操场上尘土飞扬,谁都想不到,身边几个教官、区队长,后来会被合在一起叫“五虎上将”。 陈诚在炮兵科算射程,刘峙讲战术,蒋鼎文带学生队,顾祝同还在底层摸爬滚打,卫立煌从粤军被收编进来,成了第1军少将团长。 陈诚从保定军校出来,早在东征陈炯明时就攀上蒋介石。 黄埔成立,他当炮兵科教官,北伐、蒋桂战争、中原大战一路打过去,战报上常能看到他的名字,官位爬到参谋总长,成了嫡系心腹。解放战争开打,看见杜聿明在东北风光,他心里不踏实,用手段把人挤出东北,自己接盘。 上任不到一年,东北战局越拖越烂,“国大代表”在后方吵着“杀陈诚以谢天下”。 蒋介石扛下压力护住他。之后陈诚被派往台湾,开始经营后路。一九四九年退守台湾,大批老人被丢到一边,他反而往上走,成了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一九六五年,陈诚在台北病逝,终年六十七岁。 顾祝同同样是保定军校出身,比蒋介石晚了好几期,被叫小师弟。 一九二二年,他在粤军许崇智部服役,遇到当参谋长的蒋介石,被拉到身边做上尉副官和军士教导队区队长。从那以后,他死心塌地跟着走。 中原大战里,他打出成绩,慢慢坐到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的位置。 解放战争爆发,蒋介石把一摊子重任交给他,让他率四十五万国军精锐,往山东解放区猛攻。仗打完是惨败,连整编七十四师这支王牌也搭了进去。后来他被派去沈阳、徐州督战,战场像破网一样,补哪儿都漏。 国民党大溃败,他跟着去了台湾,很快被收起兵权,只剩几个虚职。一九八七年,顾祝同在台北病逝,终年九十四岁。 刘峙这边,履历一开始也挺好看。保定军校毕业,进黄埔当战术教官,讲起“进退机宜”头头是道。蒋桂战争、中原大战最吃劲的时候,他救过几次火,蒋介石把他当成关键时能顶的人。 抗日战争全面打起来,他的劲头慢慢散了,打仗一仗不如一仗,被人私下叫“长腿将军”。解放战争中,他扛起淮海战役里的大旗,一败涂地,把八十万国军精锐送进了包围圈。 国民党败局已定,他不敢上去台湾的船,抱着多年搜刮来的巨额财富绕到印尼,想当富家翁。一路上遭抢,到了印尼,人已经一贫如洗,只好去小学当老师。 一九五四年,他又回到台湾,被蒋介石劈头盖脸骂了一通,骂完给了几个虚职,让他养老。一九七一年,刘峙病逝,终年七十九岁。 蒋鼎文是另外一种活法。浙江陆军讲武堂毕业,最初跟蒋介石搭不上关系。一九二四年,他这个上校参谋连降四级,进黄埔,当第一期第二学生队区队长,不久又改当上尉军事教官。两个人都爱早起,清晨在校园里一前一后走,时间长了也就认了人。 北伐打出去,蒋桂战争、蒋唐战争、中原大战接连不断,他几场硬仗打得还算像样,慢慢被划入嫡系。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心思偏到钱袋子上,利用兵权和物资聚敛巨额财富。 豫湘桂战役中,他手握数十万重兵,却不见像样抵抗,部队不战而溃,失地千里,只能引咎辞职,淡出军界,去经商。国民党大溃败,他跟着蒋介石到了台湾,挂了个“顾问”头衔,实权已经没了。一九七四年,蒋鼎文在台北病逝,终年七十九岁。 卫立煌在这几个人里,最不好一句话盖住。 安徽合肥人,早年在粤军许崇智部当兵,从底层爬到补充旅旅长。一九二五年九月,许崇智被蒋介石逐出广州,部队整体被收编,卫立煌被安排到第1军,挂上少将团长军衔。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在正面战场和敌后地带打过不少硬仗,对八路军的态度也不一样。 有一次,他一下子拨给八路军子弹一百万发,手榴弹二十五万枚,在那种气氛里,这笔账算得很清楚。军中不少人认同一句话:卫立煌是这几个人里最会打仗的。 一九四八年,蒋介石看东北吃紧,把他派到东北跟解放军对阵。 辽沈战役结束,大局已定,他选择避居香港,不在台湾排队抢位子。一九五五年,卫立煌回到大陆,接受新的安排,担任过不少重要职务。一九六〇年一月,他病逝,享年六十三岁。 从一九二四年的军校操场,到一九四九年的江面和码头,“五虎上将”的路走得各不一样。 有人抱紧权力,有人被丢进虚职名单,有人拖着箱子去南洋,有人又回到大陆。 牌位、军衔、财产堆在那儿,最后还是逃不过一句老话:做将军的,不光算打过多少仗,还得看在几次大的选择上,把枪口对准了哪一边。

0 阅读:395

猜你喜欢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