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是扎心!山西一名女子,父母不让远嫁,于是选择嫁给了本村的一个男的,但是几年之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2025-11-16 09:03:59

确实是扎心!山西一名女子,父母不让远嫁,于是选择嫁给了本村的一个男的,但是几年之后,女子的弟弟谈了一个新疆的女友,结婚后弟弟去了新疆生活,而父母也都跟着去了新疆生活,女子表示,自己没有远嫁,然而,家人却“远嫁”了。 女子婚后的日子过得踏实,公婆和善,丈夫体贴,每天下地干活、打理家务,闲时就回娘家看看父母,她总觉得自己当初听了父母的话是对的。村里的小路她走了几十年,娘家的门槛都快被她踏平了,逢年过节更是第一时间赶过去帮忙,杀鸡宰鱼、打扫卫生,忙得不亦乐乎。她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父母在身边,家庭和睦,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弟弟谈了新疆女友的消息传来时,她还真心为弟弟高兴。看着弟弟带女友回家,父母笑得合不拢嘴,忙前忙后招待,嘴里不停念叨“这姑娘真好,勤快又懂事”。她当时没多想,只觉得弟弟找到了好归宿,哪怕远在新疆,只要过得幸福就好。可她万万没料到,弟弟结婚后提出要在新疆定居,父母几乎没犹豫就答应了,还说“儿子在哪,家就在哪”。 那天她去娘家送自己做的馒头,刚好碰到父母在收拾行李。叠衣服的手顿了顿,她轻声问“爸,妈,你们真要去新疆啊?”母亲头也没抬,一边往箱子里塞被褥一边说“是啊,你弟一个人在那边我们不放心,去帮他带带孩子、做做家务”。她想说点什么,喉咙却像被堵住了,看着满屋子打包好的行李,那些熟悉的锅碗瓢盆、父母穿了多年的旧衣服,突然觉得无比陌生。 父母走的那天,她去车站送行。火车开动的瞬间,母亲隔着车窗朝她挥手,喊着“照顾好自己,有空我们就回来”。她站在原地,看着火车越来越远,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她没远嫁,却成了村里的“留守者”。以前回娘家只需十分钟,现在要跨越几千公里;以前想妈了随时能去蹭顿饭,现在只能隔着屏幕说说话。 有一次她重感冒,发烧到39度,丈夫外出打工不在家,她硬撑着去村卫生室打针。看着邻床的大姐有母亲端茶倒水、嘘寒问暖,她心里酸得发慌。掏出手机想给父母打个电话,又怕他们担心,犹豫了半天还是把手机塞回了口袋。晚上视频时,母亲问她“最近挺好的吧?”她强忍着眼泪说“挺好的,你们放心”,挂了电话后,一个人在被子里哭了好久。 其实她知道,父母不是不爱她。当初不让她远嫁,是怕她在外地受委屈,没人撑腰;现在跟着弟弟去新疆,也是出于父母对儿子的牵挂。可这种潜意识里的偏向,还是让她觉得委屈。同样是孩子,她留在身边尽孝多年,弟弟远走他乡却能带走父母全部的陪伴。村里的人偶尔会跟她打趣“你这哪是没远嫁,比远嫁的还孤单”,每次她都只能苦笑。 后来她慢慢想通了,父母那一辈的人,大多有着“儿子是根”的传统观念。在他们眼里,儿子的家就是自己最终的归宿,女儿嫁了人就是“别人家的人”。他们反对女儿远嫁,是担心女儿脱离自己的保护范围;支持儿子远走,是觉得儿子要去闯天下、传宗接代。这种观念没有对错,却实实在在地造成了子女间的差异对待。 “远嫁”的真正遗憾,从来不是距离的远近,而是陪伴的缺失。她留在了生养自己的村庄,却失去了最亲近的家人;那些当初被父母反对远嫁的姑娘,有的把父母接到身边照顾,有的定期回家探望,反而收获了满满的亲情。说到底,亲情的维系靠的不是地理上的距离,而是心里的牵挂和实际的陪伴。 父母或许没有意识到,他们的离开,让女儿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家寡人”。但她也没有抱怨,只是每次逢年过节,看着空荡荡的娘家,心里会泛起一丝酸涩。她依然会按时给父母打钱、寄家乡的特产,会在视频里耐心听他们讲新疆的生活,因为她知道,无论距离多远,血浓于水的亲情永远不会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81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