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联合国上有一件事闹得沸沸扬扬——琉球群岛当年是否属于中国?实际上,琉球群岛

山河又月明 2025-11-13 10:15:04

最近,联合国上有一件事闹得沸沸扬扬——琉球群岛当年是否属于中国?实际上,琉球群岛在当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中国领土,不过在明清两朝,它长期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存在。 联合国上热议的琉球群岛归属问题,确实得从历史根子上捋清楚,它当年真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中国领土,但和明清两朝的藩属关系那可是实打实维系了五百年。 这事得从明洪武五年说起,朱元璋刚坐稳江山就派使者出海,一脚踏进了琉球这片群岛,当时这里还分成山南、中山、山北三个小国,见大明使者带着诏谕来,立马都表了臣服,成了明朝的藩属国,这套关系就这么定了调,一直延续到清朝。 最能体现这种关系的就是册封制度,琉球国王可不是自己想当就能当的,每任新王即位都得眼巴巴等着中国朝廷派册封使来主持仪式,这王位才算名正言顺,不然就算自己坐上宝座,周边邻国和国内贵族都不认。 比如清朝康熙年间,琉球新王继位后,康熙不仅派了册封使带着诏书过去,还亲笔写了 “中山世士” 四个大字做成牌匾送过去,直到现在,这牌匾的痕迹还能在首里城的正殿里找到。 更有意思的是,明朝灭亡后,清朝接手藩属关系,第一件事就是收回明朝给琉球的王印,重新刻了满汉双文的新王印送过去,琉球国王捧着新王印才算完成了权力交接,这规矩在五百年里没出过一次差错。 对应册封的就是朝贡,琉球在这方面简直是藩属国里的 “卷王”,明洪武到嘉靖这一百多年里,光使团就来了 280 多次,平均下来一年至少两次,比同期的朝鲜、越南这些邻居都勤快得多。 其实这背后也有门道,大明对朝贡国向来大方,琉球进贡点硫磺、苏木这些本土物产,明朝回赐的都是上等丝绸、精美瓷器,这些东西在海外能卖十倍的价钱,琉球等于是做了笔无本万利的中转生意。 有这好处,琉球自然跑得勤快,甚至有时候贡品不够,还会先从其他国家买点特产凑数,也要按时来朝贡,毕竟回赐的诱惑实在太大。 但要是因此说琉球是中国领土,那就不对了,它有自己完整的一套玩法。行政上,琉球学了明朝的 “九品十八级” 官制,设了丞相、正议大夫这些官职,官服看着和明清品官服差不多,但都是自己任命官员,明朝从来没派过一个官去管理。 教育上更有意思,在那霸建了国学,村里还有乡学,教材用的是《四书》,甚至搞科举式考试选人才,但老师都是从琉球本地的久米村挑的通事,每月讲的是康熙的训谕,完全是自己的教育体系。 就连首里城的建筑,看着满是中式痕迹,比如正殿用的大青石是从中国运的,屋顶是 “唐破风” 风格,门梁上刻着牡丹花纹,但红瓦白泥的工艺是琉球独有的,殿内既有中式的蟒龙装饰,又摆着和式的榻榻米,把两边风格揉得恰到好处。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万历年间的一件事,日本萨摩藩突然打过来,琉球打不过只能臣服,但转头就派使者偷偷去明朝求救,还照样来朝贡。 明朝知道后派使者去调停,萨摩藩也不敢真跟明朝撕破脸,最后琉球成了 “两边讨好” 的状态,既给萨摩藩交租,又不耽误给明朝朝贡。 要是琉球是中国领土,明朝早直接派兵过去了,哪会只是调停,这恰恰说明宗藩关系和直接管辖的领土是两码事。 还有文化上的细节,琉球国王戴的皇冠是明朝风格,但国内还有自己的宗教圣所,就在首里城 “京之内” 广场的石头神社里,祭祀的是本土神灵。 从明朝开始,琉球会派 “官生” 去北京国子监学四书五经,回国后当高官传播儒学,但这些人都是为琉球服务,不是替明朝办事。1718 年建的明伦堂,表面上是讲中国的朝贡典礼,实际上是为了培养琉球自己的人才,选出来的人也是由琉球国王保举做官,和明清的官员体系没半点牵扯。 所以说,琉球就像明清宗藩体系里的 “模范生”,规规矩矩按册封、朝贡的套路来,学了不少中国文化,但从头到尾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有自己的国王、官制、法律和宗教,从来不是明清版图里的一块领土。 这种关系持续了五百年,直到后来局势变了才被打破,要是把藩属国和领土混为一谈,那可就没搞懂当年的规矩了。

0 阅读:50

猜你喜欢

山河又月明

山河又月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