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琉球国那覇市的遊行,人们举起了琉球国的旗帜,要求恢复主权。 琉球王国拥有五百余年的独立历史(1429-1879),形成了独特的“守礼之邦”文明体系,在明清时期,琉球与中国维持着特殊的“宗藩关系”,这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主权管辖,更像是一种文化共同体框架下的朝贡贸易体系。 北京国子监曾设有琉球官学,福州河口至今保留着琉球进贡使的故居,这些都是这段历史的有力见证。 1879年,日本推行“琉球处分”,强行废除琉球藩,设立冲绳县,这段悲壮的历史中,琉球官员林世功在北京总理衙门门前自杀殉国,留下“古来忠孝几人全,忧国思家已五年”的绝命诗,成为琉球人民不屈精神的象征。 二战末期,冲绳战役造成了四分之一平民死亡,战后美国托管期间修建的大量军事基地,至今仍在影响着当地生活,目前驻日美军基地的70%集中在仅占日本国土面积0.6%的冲绳。 现代琉球运动呈现出三重交织的诉求: 文化自主性觉醒是首要驱动力,2013年琉球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濒危语言,极大地激发了文化保护意识。 近年来,那覇市推动“琉球历史教育进课堂”,王府遗址修复工程获得民众自发捐款超亿日元,显示出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地缘政治反思则为运动提供了法理依据,2015年解密的美国外交档案显示,1971年美日签订《冲绳返还协定》时,曾秘密讨论过“琉球人民自决权”问题,这一发现成为运动参与者主张“未被完成的去殖民化”的重要依据。 安全困境的反抗更是直接触动着民众的神经,普天间基地搬迁争议持续26年未解,2023年名护市公民投票中92%的居民反对新建边野古基地。 民众手持的琉球国旗上,象征和平的“三巴纹”与抗议标语的激烈反差,构成震撼人心的画面。 在国际法层面,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曾6次收到琉球团体提交的报告,特别报告员阿尔弗雷德·德扎亚斯在2018年意见书中指出:“冲绳情况符合《联合国宪章》规定的非自治领土特征”,虽然该意见不具约束力,却为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法理支点。 然而现实困境依然显著:目前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中,尚无任何国家公开支持琉球独立。 就连历史上与琉球关系密切的中国,也始终坚持“冲绳属于日本”的官方立场,这种国际社会的谨慎态度,反映出地缘政治现实的复杂性。 从现实政治角度观察,琉球问题可能沿着三个方向发展: 文化自治模式或可参照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在保持日本主权前提下,争取语言、教育等文化权利,生态特区路径则能利用其地处海洋生态枢纽的区位优势,建构环境治理特别区,形成事实上的准主体地位,和平倡议平台则可能借助东亚和平论坛等机制,将琉球打造为区域和平对话的中介,从而提升国际能见度。 琉球问题本质上是东亚近代化进程中未彻底解决的历史遗留,它如同一面三棱镜,折射出国际秩序中强权政治与文化多元主义的深刻矛盾。 当前局面蕴含着双重悖论:一方面,《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确立的战後秩序仍具效力,另一方面,冷战形成的实际控制又造就了难以突破的路径依赖。 中国在琉球问题上的谨慎态度,体现出现实主义外交智慧,尽管历史记载确凿显示中琉特殊关系,但当代国际法更注重实际管辖的延续性,强行改变现状可能引发东亚地缘政治的链式反应,这促使各方保持审慎。 或许,支持冲绳在现有框架内争取更大自治权是更为务实的做法,这既符合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国际潮流,也能有效缓解当地民众的安全焦虑。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经济维度的发展,2023年冲绳县与中国贸易额较2010年增长12倍,那霸港至福州港的集装箱航线密度已跃居日中对渡航线前三。 这种日益紧密的经济融合,可能孕育出创新的解决方案,“文化共同体+经济特区”的混合模式,或许能在尊重现实主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障琉球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琉球运动给予世界的深刻启示在于:21世纪的去殖民化不再是非黑即白的独立运动,而是寻求文化认同与现代治理的创造性平衡。 正如那霸街头游行中,既穿着传统琉装也混搭现代服饰的年轻人所展示的那样,古老文明完全能够借助当代规则获得新生。 这个过程需要超越零和博弈的智慧,在历史正义与现实稳定之间寻找动态平衡点,这不仅是琉球的课题,也是整个东亚地区需要共同面对的命题。

伯爵
中国人民支持你们!
用户15xxx86 回复 11-12 19:07
琉球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东方猎人
支持流球民族自决l
大气包子
坚决支持琉球人民自决!
汤敢
琉球人民独立自主建国,在法、理上都是符合地!支持琉球人民独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