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始慌啦!美国把对中国的关税从145%降下来了,结果却发现中国客户没了,根本就没回来,可把美媒给愁坏了,都纳闷中国客户跑哪儿去了呢?而美国还在大量补货呢! 谁也没料到,美国关税大砍刀举了半天,最后自己先慌了。今年4月突然宣布豁免智能手机、芯片等20类商品的“对等关税”,相当于给这些中国出口大户免了单。 结果上半年美国从中国进口反倒跌了15%,货架空着、订单堆着,美媒急得跳脚也没用。 说白了,中国供应商早不是当年那个只盯着美国市场的“老伙计”了,美国关税大砍刀挥舞的这几年,大家早把外贸“新地图”铺得密密麻麻。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对东盟进出口直接冲到5.09万亿元,同比涨了9.4%,连续4年稳坐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这增长速度可比美国市场的“冷板凳”香多了。 能有这成绩,RCEP功不可没,这个覆盖15国的自贸协定把区域内90%以上货物贸易的最终关税降到零,云南的鲜花现在出口东盟最快两三小时就能通关,比以前损耗率降了一半还多;浙江长兴港新开的RCEP航线直连韩国釜山,企业物流成本砍了一大截,谁还愿意跟美国玩“关税过山车”? 东南亚的家具商早把中国板材抢成了“香饽饽”,泰国的榴莲种植园靠着RCEP关税优惠,把新鲜果肉运到中国的同时,反手就从中国进家具配件,这种互补生意做得热火朝天。 中东的光伏电站更夸张,中国光伏组件借着区域贸易便利化政策,源源不断运过去搭建太阳能电厂,这可比跟美国打交道省心——毕竟美国今天豁免关税,明天就可能喊着要加到60%,这种政策反复早在2018年到2024年的关税战里演了无数遍。 中国商务部早就点透了,这不过是“纠正错误的一小步”,但企业要的是踏实,不是赌运气。 而且美国自己的市场早没了吸引力。2024年美国CPI还徘徊在2.7%,离2%的目标差着一大截,住房服务通胀因为库存短缺居高不下,普通人手里的钱缩水不少,买东西先看价格标签,哪像东盟市场需求正旺。 美国玩具商Viahart的老板早吐槽过,关税没把制造业弄回美国,反倒让美国消费者多花了钱,工业供应链弱、劳动力成本高,就算中国货想回去,美国本土的配套都跟不上。 反观拉美市场,中国汽车经销商带着电动车生产线过去,靠着性价比迅速抢占份额,这种新兴市场的增长劲头,可比美国的“夕阳红”市场诱人多了。 中国企业的供应链调整早就动真格的了。不是不想回美国,是回不去了——为了应对关税波动,不少电子企业在东南亚建了配套工厂,从零部件到组装形成完整产业链,借着RCEP的原产地规则,产品既能卖东盟,也能辐射其他地区,何必再冒风险把产能迁回美国? 更何况美国的“劳工荒”到2024年还没解决,1个求职者对应1.1个空缺职位,平均时薪增速4%,就算中国货回去了,美国本土的物流和人力成本也得把利润吃光。 美国要是真懂门道,就该看看自己的问题。通胀降不下来,消费者购买力上不去,订单自然没人接;政策三天一变,企业不敢押宝,毕竟谁也不想刚把生产线迁回去,关税又涨起来。 中国外贸的“新地图”里,东盟的增长、中东的需求、拉美的潜力,每一块都比美国市场的“不确定性”靠谱。 那些还在纳闷中国客户去哪了的美媒,不如先问问美国政府,到底是想真心做生意,还是只想演一出“关税独角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