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会晤结束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今晚(10月31日晚)写道:“我与中方会面,强调了直接坦诚对话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存在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和意见分歧。中方表达了各种关切,并探讨了合作的可能性。我打算继续与中方就日本国民安全和地区和平进行深入对话。” 高市早苗特别强调的 “直接坦诚对话”,背后藏着近期中日关系的复杂脉络。她上任后动作频频,10 月 22 日日本防卫省就公布 2026 财年预算草案。 把国防开支提升到 GDP 的 2.1%,其中 1.2 万亿日元专门用于采购远程巡航导弹和升级西南诸岛军事设施,还明确提及 “应对中国在台海、南海的活动”。 三天后她又在参议院提及 “对中俄朝军事合作表示严重关切”,加上特朗普访日时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这些都成了中方的关切点。而日方也有自己的考量,半导体出口管制等议题始终是双方绕不开的分歧。 会面中中方 “表达的各种关切”,从之前的外交互动里能找到清晰线索。王毅在 28 日的通话中就用 “扣好第一粒纽扣” 的比喻,强调中日关系要正视历史与台湾问题,这正是对高市过往言论和新内阁动作的回应。 高市曾宣称 “台湾是日本重要伙伴”,上任后却未就历史问题表态,防卫预算里针对台海的部署更触碰了中方红线。这些分歧没有被回避,反而成了 “直接坦诚对话” 的核心内容。 双方探讨的 “合作可能性”,则扎根于中日务实合作的基础。2024 年中日贸易额达 3580 亿美元,中国已连续 15 年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日本电子、汽车产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分别高达 42% 和 28%。 今年 4 月的北京闭门交流会上,两国专家还提到新能源、数字经济、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合作空间,这些都为此次探讨提供了方向。毕竟高市内阁也释放过 “无意脱钩断链” 的信号,经济依存度让合作成为双方都不愿放弃的选项。 高市早苗提到的 “国民安全和地区和平”,更是当下亚太局势的焦点。美国推动的 “印太框架” 让日本面临站队压力,而中国在东海、台海的演习也让日方高度关注。 此前中日在海上安全对话等领域已有交流,这次提出 “深入对话”,或许是想在美日同盟与对华关系之间找到平衡。就像日本共同社分析的,中方愿意会面,也是给新首相一个观察其实际动向的机会。 会晤结束后,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在记者会上补充说,这次会面搭建了良好沟通平台,后续会推进相关合作。而中方此前也提到,注意到日方 “重视日中关系” 的表态。这些信息叠加在一起,让这场 “直接坦诚” 的对话,成为近期复杂中日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未来唯有日方将重视日中关系的表态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涉台、涉海等核心利益问题上恪守承诺,避免损害中方利益的举动,才能真正推动中日关系走出波动、走向稳定,毕竟国与国之间的互信构建,从来都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支撑,而非停留在口头层面的表态。 信源: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