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日本取代了美国成为当时“世界最大芯片生产国”,美国感觉到“威胁”,一纸禁令宣判了东芝的“死刑”。25年后,任正非收到来自日本稻盛和夫的警告:“若是欧美突然给华为断供了,那你们该如何自处?” 当年,日本在半导体技术,光纤技术和智能机械可谓是世界领先,并且在1985年取代美国成为当时世界最大芯片生产国,这其中最大的功劳就是东芝,一个享誉全球的日本企业。 当时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已突破 500 亿美元,大量日本芯片、汽车涌入美国市场,里根政府把制造业衰落的账全算在了日本头上。他们先是 1982 年用 “钓鱼执法” 逮捕日立员工,指控其窃取 IBM 技术,接着又盯上了东芝。 1985 年东芝秘密向苏联出售四台精密机床的消息被曝光,美国立刻搬出 “巴黎统筹委员会” 的规则,给东芝扣上 “威胁国家安全” 的帽子。 1987 年《东芝制裁法案》落地,美国不仅禁止东芝产品进口 2 到 5 年,取消所有政府采购合同,还逼着东芝高管集体辞职,甚至要在《纽约时报》上刊登 1 亿日元的 “谢罪广告”。 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国会大厦前,几名美国议员举着大锤当众砸烂东芝收音机,这场作秀式的抗议彻底摧毁了东芝的国际声誉。更讽刺的是,后来挪威调查显示,法国、西德企业也卖过类似设备,却只有东芝遭到毁灭性打击。 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希尔在著作里点破真相:“痛击日本” 在当时的美国政坛能拉到选票,打压东芝不过是遏制日本科技崛起的借口。这场风波后,东芝半导体业务一路下滑,最终在 2018 年把芯片业务卖给美国贝恩资本,彻底退出了这个自己曾经领跑的赛道。 时间转眼来到 2010 年前后,已经 88 岁的稻盛和夫在一次企业家交流会上见到了任正非。这位亲手缔造两家世界 500 强的日本经营之圣,看着眼前正快速扩张的华为,突然抛出一句沉重的警告:“若是欧美突然给华为断供了,那你们该如何自处?” 当时华为刚成为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商,正忙着布局智能手机业务,很多人觉得这是杞人忧天,可稻盛和夫的担忧里,藏着日本半导体产业用血泪换来的教训。 稻盛和夫亲历过日本半导体的黄金时代,也目睹了美国制裁后的崩塌。1986 年《日美半导体保证协定》签订后,日本企业被迫分享专利、接受美方定价,工程师大量外流,三星、台积电趁机崛起。 到 2000 年后,日本芯片产业只剩下设备和材料的微薄优势,尼康、佳能的光刻机份额从 90% 跌到不足 10%,彻底被踢出 EUV 技术联盟。他太清楚,当一个国家的科技产业威胁到美国的领先地位时,对方绝不会手软。 任正非显然听进了这句警告。华为很快启动了 “备胎计划”,每年拿出营收的 15% 投入研发,默默布局芯片设计、操作系统等核心领域。 当时没人知道,华为海思已经在秘密研发自己的麒麟芯片,鸿蒙系统的代码也开始积累。这种未雨绸缪在 2019 年派上了用场,美国突然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切断了其获取先进制程芯片的渠道,正如稻盛和夫预言的那样,断供真的来了。 对比东芝的遭遇,华为的应对恰好印证了稻盛和夫警告的价值。东芝当年完全依赖美国市场和技术,禁令一来毫无招架之力;而华为提前构建的 “备胎” 体系开始发挥作用,海思芯片迅速转正,鸿蒙系统快速迭代,国内供应链也加速补位。 中微半导体的蚀刻机、上海新阳的光刻胶陆续实现突破,到 2025 年,中国半导体设备本土自给率已超过 40%,这些进展背后,都有华为提前布局的影子。 日本媒体后来在复盘时感慨,华为走的路,正是日本当年没走完的路。2023 年日本跟随美国对中国实施半导体设备管制,结果东京电子对华出口占比从 28.3% 跌到 20% 以下。 爱德万测试被迫裁员,而中国企业却借机完成了本土替代。这场景和上世纪 80 年代何其相似,只是这次被卡脖子的一方,提前读懂了历史的警示。 从东芝的黯然退场到华为的绝地求生,两场跨越三十多年的科技博弈,藏着同一个生存法则:在国际竞争的棋局里,永远不能把命运交到别人手里。 稻盛和夫的那句警告,与其说是预言,不如说是对所有科技企业的提醒 —— 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依赖别人的善意,而是自己手里握得住的技术底气。 信源:海峡新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