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反华情绪,压根用不着任何人去鼓动,他们自己就会反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中

烟雨评社 2025-10-28 16:12:09

韩国的反华情绪,压根用不着任何人去鼓动,他们自己就会反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中国和韩国不管是工业还是农业,重合度无限接近于100% 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有时是“朋友互帮互助”,有时则成了“争锋相对”。中韩关系正处于这样的微妙时刻。根据数据显示,中国对全球稀土市场的供应占比高达70%以上,而韩国的半导体、汽车、甚至农产品却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度居高不下。 先看工业领域,这可是中韩竞争最激烈的地方。过去韩国在电子、汽车、造船这些行业里一直占据优势,比如三星的手机和半导体、现代的汽车,在全球市场都有很强的话语权。 但这些年中国企业慢慢追了上来,在很多细分领域已经和韩国企业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了超越。 就拿半导体行业来说,韩国的三星、SK 海力士是全球存储芯片领域的巨头,可中国的长江存储经过多年研发,已经能生产出 128 层的 NAND 闪存芯片,技术水平和韩国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小。 2024 年全球存储芯片市场份额统计里,长江存储的占比已经达到了 8%,虽然和三星的 35% 还有差距,但增长速度非常快,这让韩国企业感受到了明显的压力。 汽车行业的竞争更直接。韩国现代汽车在全球市场一直以性价比和燃油车技术为卖点,可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情况发生了变化。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突破 600 万辆,其中不少车型出口到了欧洲、东南亚这些韩国汽车的传统市场。 在欧洲市场,中国品牌的纯电动车因为续航里程长、智能配置高,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现代汽车在欧洲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下降了 12%。这种直接的市场竞争,让韩国汽车行业的从业者和相关产业链上的民众产生了焦虑,这种情绪很容易转化为对中国的抵触。 造船行业也是如此。韩国的三星重工、大宇造船过去在 LNG 运输船、大型集装箱船领域几乎垄断了市场,可中国的中国船舶集团近年来不断突破技术难关,在 LNG 运输船建造方面已经具备了和韩国企业竞争的能力。 2024 年全球 LNG 运输船订单中,中国船舶集团拿到了 23% 的份额,而韩国企业的份额从之前的 80% 下降到了 65%。 要知道造船行业对韩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很大,相关就业岗位超过 20 万个,订单的减少直接影响到了韩国的就业和经济增长,这也让韩国社会对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复杂的情绪。 再说说农业,虽然农业在中韩经济中的占比不如工业高,但重合度同样不低,而且因为涉及到民生,更容易引发关注。韩国的农产品因为生产成本高,价格普遍比中国农产品高很多,比如韩国的大白菜、萝卜这些日常蔬菜,价格是中国同类产品的 3 到 5 倍。 过去韩国通过提高关税、设置技术壁垒等方式保护本国农业,可随着中韩自贸协定的生效,越来越多的中国农产品进入了韩国市场。2024 年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农产品总额达到了 120 亿美元,其中蔬菜、水果、水产品的占比超过了 60%。 大量中国农产品的进入,让韩国本土农民的收入受到了影响,韩国济州岛的柑橘种植户,因为中国柑橘的竞争,2024 年的收入同比下降了 15%。这种直接的利益冲击,让韩国农民群体对中国农产品的进入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会组织抗议活动,这种情绪也慢慢扩散到了普通民众中。 除了这些直接的产业竞争,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就是中韩在产业升级路径上的相似性。韩国一直在推动产业向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升级,而中国也把这些领域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两国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上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韩国的三星 SDS、Naver 在自动驾驶、智慧城市方面投入了大量研发资金,中国的百度、华为也在这些领域不断突破,双方在技术标准制定、市场份额争夺上的竞争会越来越频繁。 这种全方位的产业重合和竞争,反映在社会层面,就形成了韩国民众对中国的复杂情绪。当然,不能说所有的反对情绪都源于产业竞争,但产业重合带来的竞争压力,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 毕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产业竞争不可避免,如何在竞争中实现共赢,如何引导民众理性看待竞争,是中韩两国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中国的发展是不可逆的趋势,韩国若不能正视这一现实,终将在焦虑与对抗中错失机遇。希望未来的中韩关系,能够超越零和博弈的思维,走向真正的共生与合作。

0 阅读:42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