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赌徒”已下注,都在等着中美开战!现在全世界除了中美两国,很多国家都盼着中美扣动扳机。老美原本早就想打,2016年陈兵南海那次,就是打算跟我们碰一碰了,但没想到被中国的态度给吓跑了。 当下,国际局势仿佛被一股无形之力推至风口浪尖,全球竟弥漫着一种荒诞又危险的氛围——不少人似乎都在暗自“下注”,将目光紧紧锁定在中美两国身上,甚至隐隐期待着一场激烈冲突的爆发。 先说说 2016 年那次南海对峙,直到现在还是不少人讨论的焦点。当时美国海军一下子派了两艘核动力航母战斗群,“里根” 号和 “华盛顿” 号,带着几十艘驱逐舰、护卫舰,还有上百架舰载机,直接开进南海海域,摆出一副要硬碰硬的架势。 那会儿美国媒体还放话,说要 “维护南海航行自由”,实际上是想借着所谓 “仲裁案” 的由头,逼中国在领土主权问题上让步。 可他们没料到,中国这次根本没退让,三大舰队直接在南海展开大规模军事演习,火箭军也公开亮相了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这种 “你敢来,我就敢接招” 的强硬态度,让美国不得不重新掂量后果。 最后,美军航母战斗群没敢真的闯入中国岛礁 12 海里范围,悄悄往后撤了,这场剑拔弩张的对峙才算暂时平息。 后来有美国前国防官员在回忆录里提到,当时美军内部评估,要是真的发生冲突,就算能占到一时便宜,也会付出惨重代价,而且根本达不到压制中国的目的,这才最终放弃了硬碰硬的念头。 现在这些盼着中美开战的国家,心思其实各有不同。有些东南亚国家表面上喊着 “中立”,暗地里却希望中美在南海闹起来,这样他们就能借着两边的矛盾,在岛礁争议上捞点好处。 比如菲律宾,这些年一边拿着美国的军事援助,一边在南海问题上不断挑事,要是中美真的因为南海冲突,它说不定会趁机抢占更多海域资源。 还有些欧洲国家,虽然嘴上说着 “反对冲突”,但经济上却在悄悄做准备 —— 德国大众、法国空客这些企业,早就开始调整供应链,想万一中美开战影响全球贸易,自己能少受点损失,甚至还盼着能接下美国原本给中国的订单。 更明显的是军火商和能源投机者。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这两年一直在游说国会,夸大 “中国军事威胁”,就是想让政府增加军费订单,2024 年他们的 F-35 战斗机销量比前一年涨了 15%,不少订单都来自那些 “等着中美开战” 的国家。 国际油价也跟着波动,只要有一点中美军事对峙的消息,华尔街的投机者就会趁机炒作,把油价拉高,从中赚取差价。 有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因为 “中美冲突风险” 的话题,国际原油期货的投机交易量比去年同期多了 23%,这些投机者就像盯着猎物的狼,就盼着局势紧张起来。 不过要是真的细想,中美两国其实都很清楚开战的代价。中国这些年一直坚持 “和平发展”,但也从没想过放弃核心利益,2016 年南海对峙就是最好的例子 —— 该强硬的时候绝不软,就是为了让外界明白,中国不会为了避免冲突而牺牲主权。 美国虽然一直把中国当成 “竞争对手”,但也知道和中国这样的核大国开战,后果根本无法控制,不仅会让美国本土面临安全威胁,还会彻底打乱全球经济秩序,到时候美国自己也得承受巨大损失。 所以就算美国在台海、南海不断挑事,也只是想通过 “极限施压” 来遏制中国,没真的做好开战的准备。 那些盼着中美开战的 “赌徒”,其实大多是抱着侥幸心理。他们觉得自己能置身事外,却没意识到一旦中美真的发生冲突,全球供应链会瞬间断裂,能源价格会暴涨,甚至可能引发新一轮经济危机,到时候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就像 2016 年南海对峙时,不少东南亚国家的股市、汇市都跟着暴跌,就算美军最后撤了,这些国家的经济也花了好几个月才恢复过来。 现在国际局势虽然紧张,但中美双方都在通过外交渠道保持沟通,避免发生误判。那些等着 “下注” 的人,恐怕最后只会失望 —— 毕竟和平发展才是绝大多数国家的真实愿望,靠挑动冲突来谋利,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历史终将证明:西太平洋的天平,永远倾向捍卫主权的一方;而“修昔底德陷阱”的诅咒,终将被东方智慧碾作尘烟——毕竟中国要的是伟大复兴,而非当第二个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