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电子迷雾:美军侦察机被“幽灵航母”戏耍,雷达锁定的巨舰为何屡屡消失?

烟雨评社 2025-10-26 13:51:46

美军侦察机飞行员最近在南海彻底懵了。雷达屏幕上明明锁定个巨型目标,时快时慢还带转向,等拼尽全力飞过去,眼前只有空荡荡的海面,连渔船影子都没有。 南海发生了一件让外军侦察机飞行员后背发凉的事。一架满载精密监听设备的外军侦察机,在九月的南海高空捕捉到了清晰的中国航母信号。 飞行员朝着“福建号”航母的位置飞去,准备进行近距离侦察。 可当它抵达目标空域时,雷达屏幕上的庞然大物消失了,眼前只有空荡荡的海面。 要知道,RC-135V 可不是普通侦察机,作为美军专门用来搜集电子情报的 “空中耳朵”,它的雷达系统号称能在数百公里外锁定高尔夫球大小的目标,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都经过实战检验。 这次在南海遇到的情况,连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都没见过 —— 雷达屏幕上的目标信号强度稳定,甚至能清晰判断出 “体型超过常规货轮”,可就是找不到实物。 后来机组人员复盘时发现,这个目标的移动速度也透着古怪,最快时能达到每小时 80 公里,慢的时候又只有每小时 10 公里,这种忽快忽慢的节奏,既不符合舰船的航行规律,也不是飞行器的飞行模式,更像是有人在故意操控信号轨迹。 其实这已经不是美军侦察机第一次在南海遇到类似情况了。2024 年上半年,美军一架 P-8A 反潜巡逻机也曾在黄岩岛附近空域发现 “异常水面目标”,雷达显示目标长度超过 200 米,可抵近侦察后同样一无所获。 当时美军还怀疑是 “设备故障”,后来检查发现雷达和传感器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排除了硬件问题。这次 RC-135V 遇到的情况更复杂,目标不仅会移动,还能做出转向动作。 显然不是简单的信号干扰,更像是一种 “动态假目标” 技术 —— 通过特殊设备模拟出虚假的雷达反射信号,让对方误以为有实体目标存在,从而误导其侦察方向。 从技术角度来看,这种 “制造虚假目标” 的手段并不新鲜,但能在南海这样复杂的电磁环境下精准操控,还是让美军有些意外。南海海域不仅有大量民用船只的信号干扰,还有复杂的海洋杂波,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模拟出稳定且逼真的巨型目标信号,需要对雷达频段、信号特征有精准的掌握。 军事专家分析认为,这很可能是通过部署在岛礁或无人船上的电子对抗设备实现的 —— 这些设备能捕捉美军侦察机的雷达频率,然后针对性地发射虚假信号,甚至还能根据侦察机的飞行轨迹调整虚假目标的移动路径,让对方始终追着 “影子” 跑。 美军对这种情况的焦虑也在逐渐显现。在近期提交给国会的《南海安全态势报告》中,美军特别提到 “对手电子战能力提升显著,对我方侦察行动构成挑战”,还提到 2024 年以来,美军侦察机在南海遭遇 “异常目标信号” 的次数比 2023 年增加了 40%。 更让美军头疼的是,这些虚假目标不仅会干扰侦察,还可能分散其作战资源 —— 如果在冲突中,对方大量释放虚假目标,美军很可能会误判战场态势,把兵力投入到不存在的 “目标区域”,从而失去对真实目标的掌控。 不过美军也在尝试应对。近期美军加大了在南海的电子侦察力度,不仅增加了 RC-135V 的巡航频次,还派出了 MQ-4C 无人侦察机进行长时间监视,试图通过 “多平台协同侦察” 来识别虚假信号。 但效果并不理想,MQ-4C 在 9 月底的一次任务中,同样被虚假目标误导,花费了 3 个小时才确认 “目标不存在”。有美军官员私下透露,现在在南海执行侦察任务,机组人员都得 “加倍小心”,生怕被虚假信号迷惑,浪费燃油和时间不说,还可能暴露自身的飞行轨迹。 南海作为全球重要的航运通道和战略要地,一直是各国侦察与反侦察的焦点区域。美军频繁派侦察机抵近侦察,本意是想掌握区域内的军事动态,可没想到反而屡屡被 “虚假目标” 搞得晕头转向。 这次 RC-135V 飞行员遇到的 “空欢喜”,或许只是南海电子对抗博弈的一个缩影 ——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未来这里的 “信号较量” 只会更加激烈,而如何在复杂电磁环境中辨别真假,将会成为美军越来越头疼的难题。

0 阅读:40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