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欧盟已忍无可忍,中国再管制“关键原材料”的出口,就该启动“核选项”了。

烟雨评社 2025-10-25 11:51:27

马克龙:欧盟已忍无可忍,中国再管制“关键原材料”的出口,就该启动“核选项”了。 这一幕发生在10月23日的欧盟领导人峰会上,当着一众欧洲政要的面,这位法国总统抛出了一个让全场震惊的提议——动用《反胁迫工具法案》这个被称为"贸易核弹"的终极武器,来向外界施压以解决稀土的供应问题。 得先弄明白,中国这份出口管制新规到底戳中了欧洲的哪根痛处。新规可不只是限制稀土原料出口那么简单,连含有微量稀土的产品、相关提炼技术都被纳入管控,任何品类想要出口欧盟都得拿到许可证,而且 11 月 1 日就要正式生效。 对欧洲来说,这简直是掐住了产业链的 “咽喉”—— 欧盟 98% 的稀土供应都来自中国,而稀土又是新能源汽车、风电涡轮机、无人机这些战略产业的核心原料。 欧洲汽车制造商早就发出警告,一旦禁令落地,两个月内欧盟汽车产业就得陷入停滞,这对刚丢了近百万制造业岗位的欧洲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马克龙口中的 “核选项”,说的其实是欧盟 2023 年底生效的《反胁迫工具法案》。这份被外界称作 “经济核弹” 的法案可不一般,一旦启动,欧盟能直接实施贸易限制、削减知识产权授权、限制外国投资,而且不需要经过所有成员国投票,直接由欧盟委员会拍板。 之前特朗普对欧盟加征关税时,欧盟也动过用它的念头,但最后还是怕引火烧身没敢用。这次马克龙把它搬出来,显然是想靠这种极限施压逼中方让步。 可欧洲的底气其实没那么足,毕竟自己的 “软肋” 太明显。欧盟早就想摆脱对中国的原材料依赖,去年 9 月还专门出台了《关键原材料法案》,目标是到 2030 年把本土关键原材料加工比例提至 40%,开采比例从 3% 升到 10%,还想把单一国家依赖度控制在 65% 以内。 但理想和现实差得太远,瑞典去年刚发现欧洲最大的稀土矿,可矿业公司说从勘探到开采至少要 15 年,光审批流程就得等 5 年,现在就算想加快都来不及。回收环节更指望不上,欧洲目前稀土回收率还不到 1%,想要达到 15% 的回收目标,连必要的设施都没配齐。 更有意思的是,马克龙的强硬表态在欧盟内部压根没达成共识。德国总理默茨虽然跟着附和支持 “核选项”,但也承认 27 国还没就动用《反胁迫工具法案》达成一致。不少小国早就犯了愁,匈牙利就私下表示,真要是启动 “核选项”,中方反制恐怕会先拿本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刀。 荷兰更是左右为难,自家刚管制了安世半导体资产,现在又怕中方在芯片制造原材料上反制,压根不想把事情闹大。这种分歧下,欧盟委员会只能先放软身段,主动给中方打电话邀请面谈,急着在禁令生效前 “迅速解决问题”。 其实这场博弈的源头,早有迹可循。之前欧盟跟着美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对华加征关税,阻碍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发展,中方的管制更像是精准反击。 而且中方早就说清楚了,管制是为了防止稀土被用于不当用途,维护国家安全,完全是合法合规的正常操作。反观欧盟,一边喊着 “市场自由”,一边又靠《反胁迫工具法案》搞贸易威慑,这种双重标准实在站不住脚。 欧洲自己也清楚,“核选项” 更像是虚张声势。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之前就透露,欧盟 30 种关键原材料里,14 种 100% 依赖进口,3 种进口率超 95%,除了稀土,93% 的镁供应也来自中国。 真要是撕破脸,中方完全能在更多原材料上采取措施,到时候受冲击的可就不只是汽车产业了。就算欧洲想找替代来源,越南、巴西的产能加起来也不到中国的零头,短期内根本补不上缺口。 现在距离禁令生效只剩几天时间,欧盟的焦虑越来越明显。马克龙的强硬表态,更像是给欧盟内部打气,可实际行动上还是得回到谈判桌前。毕竟在全球产业链 “你中有我” 的格局下,靠 “核选项” 威胁解决不了问题,如何平衡自身利益与供应链安全,才是欧盟真正该琢磨的事。 历史一再证明:靠胁迫换不来尊重,只有共赢才能走远。欧盟若还不醒醒,未来怕是连“核按钮”都捂不热了。 信源:观察者网

0 阅读:51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