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显然至今都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据路透社报道,本周日,也就是26日,德国外

烟雨评社 2025-10-25 11:51:24

德国人显然至今都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据路透社报道,本周日,也就是26日,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将到访北京,与中方人员举行会晤。据悉,他此行是为德国总理晚些时候的访华行程“打前站”,提前做些准备。但从报道看,他似乎并不是抱着善意而来的,反而打算提出三个相当过分的要求,当面给中方“立规矩”。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原定于10月26日访问北京,却在行前高调抛出三大要求,试图对中国指手画脚,这场闹剧的背后,暴露的不仅是德国的对华战略焦虑,更是西方某些政客依然活在自己的"殖民旧梦"里,妄图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中国发号施令。 先说说瓦德富尔要提的第一个要求,竟然是让中方 “放宽稀土加工技术出口限制”。要知道德国汽车工业对稀土的依赖程度可不低,大众、宝马这些车企的新能源汽车电机,每台都得用稀土永磁材料,而中国不仅掌控着全球 85% 的稀土分离提纯产能,还握有 90% 以上的核心加工技术。 之前中方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收紧了稀土技术出口管控,德国车企立刻就慌了,生怕影响自家新能源汽车产能。这次瓦德富尔想让中方松口,却绝口不提德国在汽车芯片、高端制造设备上对中国的技术限制,这种只谈自己需求、无视对方关切的态度,怎么看都算不上平等。 第二个要求更让人意外,是逼着中方 “承诺不向俄罗斯提供‘军民两用’物资”。这里的 “军民两用” 物资范围被拉得很宽,小到无人机零部件、精密仪器,大到化工原料,几乎涵盖了中德贸易里的不少品类。 德国方面给出的理由是 “防止这些物资被用于俄乌战场”,可明眼人都知道,中方一直严格遵守国际法,对军民两用物资出口有一套完善的审批体系,从来不会允许这类物资流入冲突地区。 而且德国自己一边对俄实施制裁,一边又没完全切断与俄的能源合作,这种双重标准下的要求,显然没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 第三个要求则盯着中德经贸 “对等”,具体来说是让中方 “进一步开放汽车、机械制造市场”,还要求 “限制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这两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卖得红火,2024 年上半年对德出口量同比涨了 45%,德国本土车企感受到压力,就想通过政治手段设限。 可他们忘了,德国汽车企业在华市场份额常年保持在 18% 左右,大众、奔驰、宝马在华工厂的产能占其全球总产能的三分之一,中方从来没搞过 “市场份额限制”。现在反过来要求中方 “对等”,本质上是想搞贸易保护,这种 “只许州官放火” 的逻辑,实在难以让人接受。 瓦德富尔敢带着这三个要求来,或许是觉得德国在中德合作里有 “话语权优势”,可实际情况早就变了。就拿经贸来说,中国连续七年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2024 年 1-9 月中德双边贸易额达 1820 亿欧元,德国对中国出口的汽车、化工产品占其出口总量的 12%,要是真闹僵了,德国企业的损失可不比中方小。 而且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的光伏组件、动力电池已经占据德国市场 30% 以上的份额,德国想摆脱依赖也没那么容易。之前德国经济部长访华时,就因为提了类似的不合理要求没得到回应,这次瓦德富尔怕是要重蹈覆辙。 更有意思的是,德国国内对这次访华的态度也不一致。德国工商大会早就发声明,希望外长 “以务实态度推进合作,不要提不切实际的要求”,巴斯夫、西门子这些大企业更是私下给政府递话,担心过度施压会影响在华业务。 毕竟这些企业在华投资超过 300 亿欧元,像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西门子成都数字工厂,都是其全球战略布局的关键节点,没人想因为政治博弈丢了中国市场。 中方这边的立场其实一直很明确。王毅之前会见德国客人时就强调,中德合作的基础是平等互利,任何一方都不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涉及中国核心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问题,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稀土技术管控、军民两用物资出口这些事,都是中方基于国际法和自身安全做出的合理安排,不会因为外部压力改变。 现在距离瓦德富尔访华只剩两天,外界都在看他会不会调整诉求。要是还抱着 “立规矩” 的心态来,恐怕这趟 “打前站” 的行程很难达到预期。 毕竟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从来不是靠一方对另一方施压,而是靠平等协商、相互尊重,德国要是连这点都没搞明白,后续的中德合作怕是会多不少波折。 中国始终愿意与世界各国,包括德国,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但如果某些国家依然沉浸在"教师爷"的幻想中,妄图对中国发号施令,那么结果只有一个:门都没有! 信源:路透社

0 阅读:57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