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记者采访一位新加坡华人,询问到“如果中美开战,你会支持谁”,这位新加坡人毫不犹豫的说道“我会支持美国”,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新加坡的发展,就是依赖于美国。 这倒也不奇怪。美国在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远超中国。你去看看新加坡的英语环境,几乎没有中国风的文化氛围,反而是美国文化的主流,比如NBA、苹果、Netflix什么的,浸润了几代人的观念。 先得说说新加坡对美国最直接的经济依赖。作为一个没资源、没腹地的城市国家,新加坡的经济命脉全靠国际贸易和金融,而美国恰恰是它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2024 年新加坡对美出口额达 680 亿新元,占总出口量的 14%,其中电子半导体、精密机械这些核心产业,近三分之一的订单都来自美国企业。像新加坡本土的科技巨头美光科技,工厂里 40% 的芯片都要运到美国苹果、特斯拉的生产线,要是没了美国市场,这些企业的产能得砍一半。 更关键的是金融领域,新加坡作为亚洲美元离岸中心,管理着超过 1.2 万亿美元的美元资产,而这些资产的流动、清算都得靠美国的金融体系支撑,要是和美国闹僵,整个金融市场都可能陷入混乱。 安全上的依赖更没法绕开。新加坡国土面积只有 734 平方公里,连自己的国防都得靠外部合作,而美国是它最重要的安全伙伴。从 1990 年开始,美新就签了《国防合作协议》,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常年在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停靠,每年还有超过 100 艘美军舰艇在这里补给、维修。 新加坡的军队训练也离不开美国 —— 新加坡空军的 F-16 战机要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基地训练,陆军的装甲部队得去美国加州的沙漠演练,连武器采购都以美国装备为主,目前新加坡军队里 80% 的装甲车、导弹系统都是美国制造。 对新加坡来说,美国的军事存在就像 “安全保护伞”,毕竟在东南亚复杂的地缘环境里,没了这层保护,它很难独自应对周边的安全压力。 还有产业链上的深度绑定。新加坡的支柱产业石化业,原料大多来自美国的页岩油,埃克森美孚在新加坡的炼油厂,每年要从美国进口 1500 万吨原油,这些原油加工成汽油、化工品后,再出口到东南亚各国。 要是中美真有冲突,美国要是切断原油供应,新加坡的石化厂不出一个月就得停工,而石化业占新加坡 GDP 的 18%,一旦停工,整个经济都会受牵连。 更别说新加坡的航运业,作为全球第二大集装箱港口,新加坡港每年处理的货物里,22% 是往来于中美之间的贸易货轮,要是中美贸易中断,新加坡港的吞吐量得下降三分之一,靠港口吃饭的物流、仓储企业都会跟着遭殃。 这位新加坡华人的表态,其实也反映了新加坡社会的普遍心态。根据新加坡国立大学 2024 年的民调,62% 的受访者认为 “和美国保持紧密关系对新加坡更有利”,只有 18% 的人支持 “偏向中国”。 这种心态不是一天形成的 —— 从李光耀时代开始,新加坡就奉行 “大国平衡” 策略,但实际操作里更倾向于美国,毕竟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对新加坡的实际投入,都比其他国家多。 而且新加坡的精英阶层大多有美国留学、工作的经历,对美国的制度、文化更熟悉,这种情感上的亲近感,也让他们在选择时更倾向于美国。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新加坡会完全跟着美国走。作为 “东盟对话伙伴”,新加坡一直强调 “不选边站”,还多次在中美之间充当 “桥梁”—— 比如 2023 年促成中美在新加坡举行气候会谈,2024 年又推动中美在东南亚的基础设施合作。 它的 “支持美国” 更多是基于现实利益的选择,而不是意识形态的站队。就像这位华人在采访里补充的 “不是不认可中国,而是新加坡的日子得先过下去”,这话其实道破了小国的无奈:在大国博弈里,利益永远是优先选项。 现在中美在亚太的互动越来越频繁,新加坡的处境也更微妙。它既想保住和美国的经济、安全合作,又不想得罪中国这个最大的贸易伙伴。 2024 年新加坡对中贸易额达 1100 亿新元,比对美贸易还多,中国还是新加坡最大的游客来源国,每年有超过 300 万中国游客去新加坡旅游,带动了当地的酒店、餐饮行业。 这种 “两边都不能得罪” 的处境,让新加坡的选择变得格外谨慎,而那位华人的表态,不过是这种谨慎背后最直白的利益考量罢了。 说到底,新加坡的选择从来不是 “喜欢谁”,而是 “需要谁”。在全球化的产业链里,它就像一个 “中转站”,靠着连接大国生存,而美国目前仍是它最离不开的合作伙伴。这种依赖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轻易能改变的,这或许就是那位新加坡华人毫不犹豫选择支持美国的根本原因。 说到底,国家之间的关系哪有非黑即白的?利益今天重合就合作,明天偏离就分开,从来都是动态的。不管是新加坡还是别的国家,最终选的,永远是对自己最有利的那条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