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税,而且全球营业额的总税收… 苹果在印度的投资,原本是被寄予厚望的,8条生产线,几十亿美元砸进去,供应链从中国一点点往南搬。 按理说,这应是一场双赢:印度拿就业和税收,苹果拿成本和市场,但最新的剧情,却把这场“蜜月期”生生转成了“离婚冷战”。 问题出在哪?印度政府突然翻出1961年那本《所得税法》,说如果苹果的生产设备还归苹果所有,那就说明苹果在印度“实质运营”,不光要交印度本地利润的税,还得按全球收入来算税额。 要知道,苹果在中国的模式早就跑通了:设备归苹果,但交给代工厂用,中国政府不因此计较。 可印度这边,玩的是“你只要沾地儿,我就要抽成”,这对苹果来说不是小事,如果真按这个逻辑交税,苹果可能要多掏几十亿美元的税收。 这事一出,苹果立马启动公关机器,几个月内连开数次闭门会,希望印度政府“通融通融”,背后出面的是印度本地的电子行业协会ICEA,直接递交机密报告,意思很明确:你要是真这样搞,谁还敢来? 苹果不过是被“点名”的其中一家。在这之前,印度已经对三星、现代、起亚等外企展开大规模税务调查。 仅2023年,就搞了412起关税调查,比三年前翻了两倍。这说明一点:印度现在对外资企业的“欢迎态度”,有点像是“先笑脸,后算盘”。 而且,这套“补税”逻辑其实早有预兆,印度一方面放出各种优惠政策,比如经济特区、企业税减免,用来拉外资; 但另一方面,真到了企业落地后,又开始翻合同、挖漏洞、查账单,这类“先甜后苦”的税务策略,已经让不少外企苦不堪言。 有意思的是,三星就没这个烦恼,原因很简单:三星在印度的工厂是自建的,设备归自己,不存在“设备所有权”归属代工厂的问题。 换句话说,印度政府现在的税务逻辑,是按“谁的设备,谁掏钱”的原则走的,苹果你找代工厂,我就说你在“境内运营”,得多交税;三星你自己干,那就没事。 苹果在印度的市场发展其实刚刚有点起色,苹果在印度的市场份额翻了一倍,从4%涨到8%。而印度产的iPhone,在全球出货中占比也从6%涨到了25%。 这原本是个好势头,但现在被政策一招“税务反杀”,搞得前景不明。 富士康和塔塔集团,作为苹果的主要代工伙伴,在印度投资超过了50亿美元,建了5家工厂。 这些投资,原本是印度吸引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成功案例。但现在的税务风波一闹,不光苹果头疼,连带着上下游的供应链企业也开始打鼓:印度这地儿,还能不能好好做生意? 65%的美资企业认为,印度的税务不确定性是它们在印度面临的最大风险,这种“说变就变”的政策环境,已经让不少公司选择观望,甚至撤资。 一个国家的商业环境,不是靠口号撑起来的,而是靠政策的确定性撑起来的。你可以税高,但不能今天这样、明天那样。特别是对苹果这种级别的企业来说,几十亿一砸下去,可不是说走就走的生意。 印度政府现在面临的其实是个两难,一方面,它想打造“世界工厂”的新形象,接住全球产业链转移的大蛋糕;但另一方面,它又想在财政上多收点,多要点。 而苹果这回算是给其他准备在印度扩张的外企“上了一课”,印度的市场潜力确实不小,但政策稳定性和法律执行的透明度,才是真正的“基本面”,你不能一边喊着“欢迎外资”,一边背后掏出60年前的老法来“临时加码”。 如果苹果最终被迫修改业务模式,或者不得不承担这笔天价税负,那对其他跨国企业而言,印度市场将不再是“机会之地”,而是“风险考场”。 这事到最后,影响的不只是一个品牌,而是整个印度的国际形象。 苹果的烦恼,其实也是外资企业的集体焦虑,印度想要成为“制造大国”,就得学会和全球规则接轨,而不是靠“法律埋伏”和“政策突袭”来收割短期红利。 投资是长期生意,信任才是硬通货,苹果这场“税务风波”,也许只是个开始。接下来,印度要面对的是更多跨国公司对“印度模式”的重新评估。 结局会怎样?就看印度政府到底想当“东道主”,还是“账房先生”了。 但这波操作,不只是苹果的问题,它可能是决定印度未来能否真正成为“世界工厂”的分水岭。 外资要的不是优惠,而是规则,如果印度真想玩转全球制造,那就得先学会遵守游戏的基本法。 信息来源:苹果公司游说印度修改税法,称该法律阻碍其扩张计划——新浪财经
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
顾议史实
2025-10-22 18:42:39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