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俄罗斯!全世界最大的“斯坦国家”,开始向中国出口猪肉了 在很多人脑子里,穆斯林国家和猪肉这两个词压根儿不可能放在一起。但哈萨克斯坦这个“斯坦之最”——面积最大、资源最丰富、民族最多元,偏偏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 一个被认为“人人都不吃猪肉”的穆斯林国家,偏偏养出了中亚最多的猪,还悄悄成了中国的新猪肉供应商。 10月15日,哈萨克斯坦首批5000吨冷鲜猪肉,搭乘中欧班列,直奔中国市场,速度快得连老饕都没反应过来。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转变? 虽然全国70%以上人口信仰伊斯兰,但国家宪法明确政教分离,宗教信仰是自由的,吃不吃猪肉,纯看个人选择。 阿斯塔纳的超市里,猪肉柜台和牛羊肉并排放得干干净净,没人大惊小怪,这不是偶然,而是这个国家长期民族融合、文化多元的现实写照。 俄罗斯族在哈国人口中占到20%左右,他们的饮食习惯早已融入本地,而哈萨克族的传统游牧文化也对猪肉并无强烈排斥,在这里吃猪肉,不是宗教问题,而是市场选择。 哈萨克斯坦的猪肉产业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有底子的,早在苏联时期,这里就是妥妥的“养猪大户”,生猪存栏量巅峰时高达320万头。 苏联科学家还专门为它们培育出“哈萨克杂交猪”,适应寒冷又长肉快,简直就是为出口打基础。 苏联解体后,养猪业一度下滑,主要是因为大量俄罗斯族移民离开,导致需求和技术双双减少。 但政府没放弃,反而加大了农业补贴力度,每公斤猪肉补贴大约1.6元人民币,如今,猪存栏量再次逼近100万头,重新坐上中亚“猪王”的宝座。 国内市场吃不了那么多猪肉怎么办?当然是出口,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肉食大国”,需求庞大、市场稳定,对哈国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 中国人一年人均吃掉40公斤猪肉,总消费量稳居世界第一,非洲猪瘟之后,中国格外重视猪肉供应链的安全性和多元化来源,而哈萨克斯坦,刚好卡在这个需求的风口上。 最关键的是,它离中国够近,通过中欧班列,从哈萨克斯坦到中国只需72小时,全程冷链运输,猪肉新鲜度比远途进口的更有优势,比起从欧洲海运个把月,这种“邻居供应”显然更高效、更靠谱。 对于哈萨克斯坦来说,自家人均每年猪肉消费不到5公斤,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哪怕产量高了也卖不出去。 中国市场的打开,不仅能消化掉每年多达40万吨的富余产量,还能带动养殖、运输、加工等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批猪肉的出口,但实际上,它折射出的是中哈之间更深层次的战略互信与经济互补。 中国需要安全稳定的农产品供应链,哈萨克斯坦需要广阔的出口市场和经济增长点,两者正好互补。 而这背后,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落地,从油气合作到农业贸易,从交通基础设施到跨境物流,中哈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实打实,越来越接地气,这次的猪肉贸易,只是新丝路上的又一块“拼图”。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农业合作还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对于其他中亚国家来说,哈萨克斯坦的成功可能会激发更多“斯坦兄弟”加入对华农产品出口的队伍,未来的中亚,可能不只是能源输出地,还可能成为中国的“天然菜篮子”。 哈萨克斯坦这一步棋,走得不声不响,但意义非凡,等你下次在菜市场看到标着“哈萨克斯坦冷鲜猪肉”的标签时别意外,这可不是哪个“穆斯林国家”的离经叛道,而是现代农业和国际合作下的顺势而为。 这个世界,正在悄悄重塑你对“什么能出口”“谁在养猪”的所有想象。 信息来源:世界第一斯坦国,要往中国卖猪肉了——澎湃新闻
不是俄罗斯!全世界最大的“斯坦国家”,开始向中国出口猪肉了 在很多人脑子
顾议史实
2025-10-22 16:42: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