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日媒披露,我都不敢相信,中国竟然强大到如此地步   谁能想到,真正把

顾议史实 2025-10-22 17:42:45

如果不是日媒披露,我都不敢相信,中国竟然强大到如此地步   谁能想到,真正把中国“捧”上热搜的,竟然是日本媒体。   日媒的报道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他们自己都没准备好面对的中国:从新能源到人工智能,从高铁到航天,从出口制造到全球标准,中国的强大已经不是“潜力股”,而是“硬实力”。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日本社会一边担忧中国速度,一边又不自觉被吸引,尤其是年轻人,开始主动了解、接触、甚至欣赏这个快速变化的邻国。   先说点实打实的,去年的东京车展,不是日本车吸引眼球,而是比亚迪成了人堆里最亮的那个仔。   日本媒体直言,中国新能源车的崛起“难以忽视”,甚至夸张地说,中国10年时间,完成了日本半个世纪的积累,别小看这种说法,这是“老大哥”在亲口承认“后浪”的速度。   科技领域就更夸张了,中国的创新能力已经世界领先,尤其在电动车、新能源、AI和航天领域,不再是“跟跑者”,而是“领跑者”。   全球创新指数的排名,也从2013年的第35位,一路飙升到2023年的第12位,这不是靠吼,是靠一项项硬技术撑起来的。   很多人以为中国只会造高铁、搞制造,结果现在连“软的”也玩得转,2025年全球软实力指数出炉,中国已经升到全球第2位,仅次于美国。   这是啥概念?过去说中国“制造厉害”,现在要加一句,“人也越来越会讲故事了”。   “一带一路”这些年在全球铺路搭桥,不光是修路建港口,更关键是让世界看见了一个能干事、有担当的中国。   在非洲、东南亚,很多国家不再单看美国脸色,转而主动与中国深化合作,这才是“软”中带“硬”的真正实力。   其实,日本对中国这种“又快又猛”的发展,心情挺复杂,一方面,他们从历史和地理上都对中国很熟悉,文化上也有很多渊源,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很难接受中国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了自己。   比如《朝日新闻》早在2015年就跟踪报道中国国产航母、甚至电磁弹射的动向,说明他们早就意识到,中国不是“睡狮”,而是醒了还会奔跑的猛兽。   但报道的语气往往带着一丝“担忧”,甚至有点“防备”,这也反映了他们面对一个强大邻国的心理落差。   这几年,日本媒体对中国的关注越来越广泛,从科技、经济到军事、外交,几乎无所不包。有些报道中立客观,有些则夹杂偏见。   但不管怎么写,有一点已经很清楚:中国已经不是十年前那个被动挨打的角色,而是一个必须正视、必须研究、也必须应对的强国。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的“Z世代”对中国的印象,和老一辈截然不同,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日本年轻人对中国有“亲近感”。   这不是偶然,而是因为他们更依赖社交媒体获取信息,也更容易接触到不被过滤的中国现象,比如短视频里的中国街头、直播电商的中国速度、甚至是中国高铁的准时与舒适。   他们不再只看新闻里的“中国威胁”,而是看到了中国的烟火气、科技感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这种认知变化,是中日未来关系的一个潜在变量,也可能是打破刻板印象的突破口。   但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社会对中国仍存在明显“认知差”,很多人对中国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媒体报道的“表层”,甚至是有偏向的叙述。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越强大,越需要“被正确理解”,不是靠喊口号,而是靠实打实的行动,比如开放交流、文化传播、企业合作,让对方真正“接触”到真实的中国,而不是只听别人讲。   中国今天的强大,不是为了“压过”谁,而是为了让自己的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中国的发展节奏,是内生的、是主动的,不是为了“比拼”,而是走自己的路。   当然,走得快了,难免会被人关注、被人误解、甚至被人设防,但这正是一个大国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副作用”,只要方向没错,只要步伐稳健,外界的风言风语终将被时间证明。   日本媒体的目光,其实验证了一个事实:中国已经强大到“不得不被认真看待”,这不是偶然,是日积月累换来的结果。   未来的世界格局,不是靠谁喊得响,而是看谁做得实,中国,已经踏上了属于自己的时代节奏,至于别人怎么看,那是他们的功课。    信息来源:《日本人的中国观》纽约时报中文网 《你看准中国制造了吗?》日经中文网 《中国崛起和国际秩序变革》中国战略研究院

0 阅读:190

猜你喜欢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