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朝鲜人很少吃猪肉呢?不是朝鲜人不想吃或少吃猪肉,而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猪肉(以及其它肉类)是一种昂贵且难以经常获得的——奢侈品!实际上,朝鲜并非不养猪,你在郊外也能看到集体农庄的猪圈,但问题在于“拿什么来喂”,这个多山之国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可耕地,其中绝大部分要优先种植主粮。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朝鲜国土多山,平坦的土地不多,能用来种粮的地块本身就有限,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第一位,所以大部分耕地都要保证主粮作物,比如大米、玉米等,相比之下,畜牧业只能在夹缝中发展,由于耕地稀缺,能分给养猪业的资源自然有限,饲料来源紧张成了常态,许多养殖场只能用粗粮、秸秆甚至野草喂猪,猪的生长速度因此大受影响,出栏时间比别的国家要长得多,这种情况下,想让猪肉供应变得充裕,难度可想而知。 饲料之外,影响猪肉产量的另一个大问题是国际环境,由于受到制裁,朝鲜很难大量进口生产资料,比如化肥、机械、燃油等,这些东西一旦短缺,种植业和畜牧业都难以提升效率,国家采取自给自足的政策,农业发展整体受到掣肘,产粮都要精打细算,更别说把玉米和大豆大量拿去喂猪了,这样一来,猪肉的稀缺几乎成了一种必然。 猪肉产量本就有限,分配方式又进一步拉高了获取门槛,在朝鲜,计划经济体制下,肉类供应高度集中,多数情况下,肉类要先保证军队和政府部门,剩下的才分配给普通居民,城市居民需要通过官方的配给渠道领取肉类,每人每月能分到的猪肉数量本来就不多,而农村地区的居民,大多只能依靠自家养的家禽家畜,或是集体分发,即使能轮到猪肉,数量也十分有限,且通常和家庭贡献、集体任务挂钩,配给之外,想要在市场上买到猪肉,价格往往高得超出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 平壤这样的城市,情况稍微好一点,但也远远谈不上富足,猪肉要想进入家庭餐桌,往往要靠节日、重大国家活动等特殊时刻,到了这些时间,政府才会增加肉类分配,市面上的猪肉供应也会短暂增加,平时,肉店门前常常排着长队,大家盼着能分到一点新鲜猪肉,很多人一年到头,只有在过节时才能真正吃上一顿猪肉,节日里,一块猪肉能让一家人高高兴兴吃上几顿,这在其他国家也许不值一提,但对朝鲜许多家庭来说却是难忘的美味。 如果说计划分配让猪肉变得稀缺昂贵,那市场机制的“补充”也只能解一时之渴,近年来,朝鲜一些农贸市场逐渐开放,有时能看到猪肉售卖,但这些猪肉大多来自农民自养或集体超额产出,数量不大,价格却远高于官方配给,常常是有钱或者有门路的人才能买得起,普通人只能望肉兴叹,在一些边境地区,甚至出现了以货易货的地下交易,用粮食、蔬菜等换取肉类,这些渠道虽然丰富了市场,但也加剧了社会分层,让猪肉成了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家庭只能寻找肉类替代品,狗肉成了最常见的选择之一,并不是因为谁更喜欢吃狗肉,而是现实条件下的无奈,狗肉价格相对稳定,获取渠道也多一些,成为不少家庭日常补充蛋白质的重要来源,鸡肉、鱼类、豆制品也在朝鲜人的餐桌上占据了重要位置,尤其是鱼类,因为朝鲜海岸线长,渔业资源相对丰富,许多城市和沿海地区的人靠咸鱼、鲜鱼等度日,豆腐等豆制品也成了蛋白质的主要供应者。 不过,这些替代品无论营养还是口感,都难以完全替代猪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对许多朝鲜人来说,能吃上一顿猪肉,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生活水平的象征,逢年过节,谁家能在餐桌上摆出一盘猪肉,多少都会引来邻居的羡慕,哪怕只是少量,也足以让一家老小感到满足,对于部分有钱人或特权阶层来说,猪肉甚至成了一种“炫耀资本”,用来宴请亲友、犒劳自己,进一步拉大了不同阶层之间的生活差距。 除了资源和分配问题,养殖环节本身也面临不少挑战,朝鲜的养猪业普遍缺乏现代化设施,养殖方式还停留在传统阶段,猪的品种大多是本地老种,生长速度慢,对疾病抵抗力差,每遇到疫情,损失都很大,猪瘟等疾病往往一发不可收拾,轻则减产,重则整个地区的猪肉供应直接断档,农民辛苦养了大半年,可能因为一场疫情血本无归,再加上气候多变,极端天气频繁,养猪风险极高,很多人都不敢轻易扩大养殖规模。 能源短缺也进一步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猪场需要用电加热、通风,但朝鲜经常停电,冷链运输能力很有限,猪肉保鲜成了难题,很多时候,猪肉只能在本地范围内消化,很难进行大范围流通,农村地区的交通和物流条件本来就差,猪肉从养殖场到市场的距离一远,保质期就成了问题,能源、交通、储藏等方面的短板,让猪肉供应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价格自然很难降下来。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金正恩视察养猪厂 指示大量生产香肠等送给军人
为什么朝鲜人很少吃猪肉呢?不是朝鲜人不想吃或少吃猪肉,而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29 19:45:26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