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孝庄派苏麻喇姑出去办事,苏麻在路上被侍卫席纳布库刁难并打个半死,多尔衮前来探查,孝庄说:她只是骑马摔伤了!60年后苏麻喇姑去世,康熙说:等我15天,后事我来办!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她没有显赫家世,出身在蒙古草原,小时候只是一名牧民的女儿,家里条件一般,平时就是帮着放羊,织点毛袋子,谁能想到,这样的丫头会有一天进京城,成了康熙皇帝口里的“额涅”,让清宫上下都敬她三分。 她进宫的路,说起来还真有点“命运推着走”,十三岁那年,她被科尔沁贝勒府相中,跟着二小姐布木布泰进了后金王府,布木布泰就是后来的孝庄皇后,两人年纪相仿,没啥主仆隔阂,平日里吃住都在一块儿,苏麻喇姑虽然是侍女,但比别的丫头机灵,肯学肯干,跟着主子进了盛京,慢慢把满语、蒙古语、汉语都学了个遍,能说会道,心思也细,日子一久成了孝庄最信得过的人。 苏麻喇姑在宫里的角色,其实远不止“宫女”这两个字,满汉蒙古三种语言她都能听会说,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满文,宫里有啥文书、消息要抄写、翻译,常常是她一个人包圆,甚至清朝刚立国时,皇太极让人定冠服样式,她也参与过,那时候宫里要做新衣裳,她跟绣娘一起琢磨,把满族的箭袖、蒙古的盘领和汉族的花纹都合在一块,皇太极看了样板,觉得既合规矩又有新意,可以说,清朝早期的很多规矩、衣冠、习俗,苏麻喇姑都多少插了手。 别看她平时低调,关键时候也敢咬牙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顺治初年,正赶上清军入关,京城还没完全稳定,多尔衮当时权势最大,他的亲信席纳布库仗着主子宠信,宫里宫外都横着走,有一次,孝庄让苏麻喇姑带信出宫办事,谁知她刚出西华门,就被席纳布库拦下,对方不问青红皂白就动手,苏麻喇姑只护住怀里的信和锦囊,硬是把一场打压忍了下来,回宫一身伤,孝庄气得要去找人算账,苏麻喇姑反倒劝着主子,说现在要紧的是稳住局势,别给人抓到把柄。 打那以后,宫里都知道这位“苏嬷嬷”不是软柿子,她懂得什么时候该忍,什么时候能硬,孝庄对她的信任也更深,凡是机密的事都让她经手,顺治年间,宫里风声鹤唳,大小事她都在场,遇到麻烦,她从不推脱,主子有难她总冲在前面,这种忠心和稳重,不是一般宫女能做到的。 苏麻喇姑还有一个重要身份,那就是皇子们的启蒙老师,顺治小时候没人敢教蒙古话,她主动请缨,抱着孩子唱蒙古儿歌、教识字,顺治长大后,提到童年都说:“苏麻的声音,比奶妈还温柔,”康熙出生的时候,苏麻喇姑已经四十多岁,她白天带孩子读书认字,晚上还要给小皇子煮药、喂饭,康熙学走路,苏麻喇姑亲自牵着他学骑马,康熙年幼时,宫里局势复杂,明里暗里都是压力,孝庄在前面顶着,苏麻喇姑就在后头守着,宫里谁敢动康熙,先得过她这一关。 康熙对苏麻喇姑的感情,早就超过了一般主仆,等孝庄太后去世,康熙特意把十二阿哥胤裪交到她手里,说让她像带自己小时候那样带弟弟,那时候的清宫规矩,只有妃嫔能抚养皇子,宫女是万万不行的,可康熙坚持己见,把胤裪交给她,还让她教皇子念书、学做活,胤裪长大后性格温和,从不参与宫廷争斗,这和苏麻喇姑的影响脱不了关系。 苏麻喇姑一生没出宫,没成家,也没什么显赫头衔,可她活得极有分量,宫里大事小情,几乎都绕不开她,康熙当上皇帝后,不管家事国事,只要遇到为难的事,总会征询苏麻嬷嬷的意见,她说话不多,做事靠谱,宫里上下都服她,很多时候,皇帝身边的权臣宰辅都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苏麻喇姑始终在位。 苏麻喇姑的晚年,其实很平静,她年纪大了以后,康熙照顾得很细致,宫里人都让着她,1705年,她病重的时候,康熙正在塞北巡视,听到消息,皇帝连夜下旨,让宫里所有太医、宫人都伺候好,康熙赶回北京后,亲自为她挑寿衣,帮她操办后事,苏麻喇姑去世时已经九十三岁,满朝文武都称她“苏嬷嬷”,康熙下令给她用高规格安葬,陵墓选在孝庄旁边,出殡那天,皇子们轮流守灵,京城妃嫔都来送行,这种待遇连很多皇室成员都没有。 信息来源:《清实录》《清史稿·列传一·后妃》
1644年孝庄派苏麻喇姑出去办事,苏麻在路上被侍卫席纳布库刁难并打个半死,多尔衮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29 19:45: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