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在山上休息的迫击炮手陈宝柳,忽然发现30多个日军和几个女人,正在不远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07 23:39:14

1945年,在山上休息的迫击炮手陈宝柳,忽然发现30多个日军和几个女人,正在不远处的榕树下,他感觉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于是就悄悄架起迫击炮,打算给他来一发。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3年的初春,温州瓯海南部的田野刚刚翻过一遍新土,陈宝柳手里握着锄头,腰间围着麻布袋,正在田埂上赶着种下早稻,那年他二十一岁,个子高高的,身板像松树一样挺拔,常年干活晒得皮肤黝黑,他从小就跟着父母下地干活,挑水、翻地、割稻,一样都不落下,家里五口人,靠几亩薄田过日子,过得紧紧巴巴,那天午后,村口突然响起皮鞋踏地的声音,几名身着军装的人闷头进村,还没来得及喝口水,陈宝柳就被带走了。   卡车颠簸着穿过山道,他的手还保持着握锄头的姿势,三天后,部队营地里,他第一次摸到枪,冰凉的枪管让他心头一紧,训练刚开始,脚底起泡,肩膀淤青,陈宝柳咬着牙一声不吭,他明白,自己已经不是田里的农人,不能再指望锄头过活,前线来得比想象中还快,没几天就被推上了阵地。   第一次实战,子弹在耳边呼啸,炮火在脚下炸裂,他趴在乱石边,双手死死抓着泥土,不少战友倒下了,鲜血染红了壕沟,他躲在一堆尸体中间,屏住呼吸,身上沾满尘土和血迹,那一夜他没有合眼,直到天亮才从尸堆中挣扎出来,浑身发抖地爬回后方。   没过多久,部队开始整编,陈宝柳被分到一个专负责冲锋的队伍,大家都叫那支队伍“拼命队”,他不服输,别人练一遍刀法,他就练三遍,哪怕手上磨出血泡,他也不肯停下,可在真正的搏杀中,靠的是速度和技巧,不是力气,一次白刃战中,腿被刺伤,差点没命,那次受伤后,他拄着树枝走了三天才赶回连队。   正当他怀疑自己是否能继续打仗时,部队发来两门迫击炮,炮身沉重,部件繁杂,没人愿意碰,团里看他块头大,手稳,就让他试试,第一次接触炮,他像对待锄头一样,反复摸索每一个零件,他没有测距仪,就用树枝比对;没有风速表,就抓一撮尘土朝天一撒,他在山坡上练习了一个月,炮筒从生锈到发亮,炮弹从打偏到命中,他开始明白,这不是简单的爆炸,而是一门活,一门能救命的活。   到了1945年,陈宝柳已经能凭目测判断距离、风向、角度,炮弹出手,从不浪费,他的命中率逐渐提高,几次战斗中,他一炮炸掉敌方据点,让部队少死不少人,士兵们私下里开始叫他“炮神”,可他从不回应,只管在每次战斗后擦净炮管,把弹药放整齐。   那年春日,他所在部队在赣南一带行军多日,终于在一处山坡上暂时停下,太阳刚落下,天边还挂着一抹余晖,他背着炮坐在浅草间,望着远处的山头出神,突然,一阵低语声传来,他趴下身子,顺着声音望去,山脚下榕树边,聚着一群穿军服的日本兵,那些人正围坐在地上,有的抽烟,有的啃干粮,几个女人蹲在树下,一动不动。   陈宝柳没有迟疑,他背着炮往山坡边缘靠近,找了一处灌木后方,迅速架起三脚架,他用手抓起一把土洒向风中,然后调整角度,装填炮弹,第一发炮弹飞出,落在敌群正中,炸开一团火光,第二发紧跟而至,击中一旁的弹药堆,火球腾起,照亮半边天,第三发朝着退路打去,封住了他们的逃生方向,等硝烟散尽,下面已经是一片死寂。   队伍清点战果,那次炮击共击毙四十余人,无一生还,没有人负伤,也没有一枪还击,陈宝柳只是站在原地,把炮弹箱子收好,背起炮筒,又走回了队伍。   战后不久,战争终于结束,陈宝柳没有留下来打内战,他主动退伍,回到了温州老家,田还是那几亩田,锄头还是那把锄头,只是那双手,握过枪,也拉过炮绳,他娶妻生子,白天种地,晚上喂猪,过的依旧是农人该有的日子,偶尔村里人想听他说说当兵的事,他总是摇头一笑,转身进屋,谁也拦不住。   直到2015年,国家给抗战老兵颁发纪念章,陈宝柳的名字出现在名单上,那天上午,他穿上那件旧军衣,从箱底翻出一双干净鞋子,站在村口等车,颁奖那会儿,他没有讲话,只是用双手接过奖章,眼睛红了,嘴唇动了动,什么话都没说出来。   回到家,他把奖章挂在屋梁下,一旁是他年轻时的黑白照片,照片里,他直挺挺地站着,手搭在迫击炮上,眼神坚定。   陈宝柳一辈子没什么轰轰烈烈的语言,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只是把手里的炮练到极致,把每一发弹打到该落的地方,他不善言辞,却用行动守住了一方阵地,他从不讲故事,却在沉默中,写下了战火中的一段传奇。   战争结束了七十年,田里的泥土依旧翻新,陈宝柳却早已不是那个扛锄头的小伙子,他把曾经的硝烟埋在了土地里,和着汗水,种出了一生清贫而安稳的日子,真正的英雄,从来不站在光里,而是把光藏在心里,默默照亮身后的土地。   信息来源:93岁抗战老兵陈宝柳:三发炮炸死40个日本兵——温州新闻网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