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79岁的张廷玉被抄家,当乾隆得知当场抄出的白银竟然有36.2万两时,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29 19:45:16

1750年,79岁的张廷玉被抄家,当乾隆得知当场抄出的白银竟然有36.2万两时,连声冷笑道:“好你个文官清流!“谁知,不久,乾隆又派人把白银全部退了回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那一年,乾隆皇帝下令抄查张家的府邸,内务府的人一箱箱搬出银两,最后清点下来,总数达到三十六万两,消息传开,满朝文武议论纷纷,有人觉得这位号称清廉的老臣终于暴露了真面目,也有人替他叫屈,毕竟张廷玉在官场数十年,名声一直很正,乾隆听到汇报时,嘴角带着一丝讥讽,仿佛终于逮住机会,可以借题发挥一番,可事情的发展却比所有人想象得要复杂得多。   要说张廷玉,其实出身并不普通,他的父亲张英在康熙朝是有名的大学士,家族世代科举,书香门第的底蕴很厚,张廷玉小时候聪明,家教极严,小时候在北京和安徽桐城两地生活,既见过京城的繁华,也体会过乡下的宁静,成年后,他没借父亲的势,甚至为了避嫌,推迟了三年才去参加科举考试,后来中了进士,进了翰林院,开始了自己的仕途。   张廷玉的官运并不算飞快,但胜在稳妥,他在康熙年间做了不少基础工作,主要还是做文职,处理文书、整理档案,慢慢积累经验,到康熙晚年升到礼部、刑部这些关键部门,参与一些大案要案,表现一直很稳,雍正皇帝一上台,张廷玉的机会就来了,雍正对他极为器重,军机处刚成立,他就是最早一批成员,那时候军机处权力极大,张廷玉每天批阅奏折,参与决策,朝廷大事小情几乎都绕不开他。   雍正在位期间,张廷玉不仅职位高,还很受信任,雍正对他格外优待,赏赐不少,还在遗诏中特别提到要让他死后配享太庙,对于汉臣来说,这种荣誉极为罕见,几乎是能达到的顶点,张廷玉平时生活极为简朴,能省则省,家里不讲排场,连家里用的家具都是老式的,别人送钱送礼他一概推辞,雍正有时看不过去,干脆直接赏给他金银和当铺,让他靠收租子过日子,可以说,这些年张廷玉把“清廉”做到了极致。   但好景并不长久,雍正去世后,乾隆即位,张廷玉依然担任重要职位,帮着新皇帝稳住局面,起初,乾隆对他还算客气,甚至在张廷玉七十大寿时大方赏赐,表面上对他很看重,可随着乾隆逐渐掌控朝政,张廷玉这样的老臣就越来越不受待见了,一方面,乾隆不喜欢前朝遗老倚老卖老,觉得他们碍手碍脚;另一方面,张廷玉年纪大了,精力和状态都在下滑,难免出点差错,张廷玉本人也几次三番上书请求退休,言语中多少带着点不满,乾隆多次拒绝,有时还搬出诸葛亮来做比喻,暗示老臣就该鞠躬尽瘁。   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张廷玉退而未退的那几年,先是因为一些琐碎的失误,比如督办皇帝诗集时出错,写祭文时词句不合乾隆心意,被处分降级,接着,张廷玉再三请辞,乾隆终于同意他致仕,但态度明显冷淡了不少,最让乾隆不满的,是张廷玉在谢恩时顺便提了一句配享太庙的事,希望乾隆能给个明白说法,这让乾隆觉得他在“要价”,心里十分不快,加上后来张廷玉因身体原因让儿子代为谢恩,乾隆更是认为他不懂规矩,借机发作,剥夺了张家的爵位,还下令抄家。   抄家这件事,本来是要查个“清楚明白”,可是查出来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那三十六万两白银,绝大多数是历朝皇帝赏赐的,还有张英留下来的积蓄,张家虽然银子多,但都是正当得来的,几十年下来也没动用多少,账本一一对照,银两的来龙去脉都能说清楚,乾隆看完账目,气也消了不少,只能下令把财物原封不动送回去,抄家风波闹得满城风雨,最后却成了证明张廷玉清廉的“铁证”,有人说,张廷玉这一生最大的讽刺,就是被怀疑贪污,最后用皇帝自己赏的银子打了乾隆的脸。   抄家之后,张廷玉彻底失去了朝廷的信任,回老家过起了半隐居的日子,他在家教导子孙,看家族账册,偶尔处理一些家务琐事,乾隆虽然不再追究,但也没有完全释怀,对张家多有掣肘,张廷玉一生谨小慎微,晚年却遭遇这样的波折,多少让人唏嘘,他在家乡生活几年,身体逐渐每况愈下,直到八十四岁去世。   张廷玉临终前,把自己的体会和家训口述下来,反复强调做官要清正,做人要低调,乾隆得知他去世后,还是给了体面,赐谥号、下旨祭奠,并按照雍正的遗愿,让他的牌位进入太庙,张家后人依靠祖上的荫庇,继续在仕途上发展,家族在桐城也一直是有名望的大户。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张廷玉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