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想不通,不解的对西方世界发问:“2022年2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波览历史 2025-09-29 13:47:14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想不通,不解的对西方世界发问:“2022年2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我们美欧谴责、制裁、援助。我想知道,是什么双重标准阻止我们以同样的决心谴责杀害加沙6万名巴勒斯坦人的行为?”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的质问,与其说是困惑,不如说是捅破了西方阵营的“窗户纸”。   就在他发声的2025年9月,加沙的死亡人数已经超过6.5万,而曾经抱团对俄施压的欧盟内部,却因为对以色列的态度吵成了一锅粥。   这场争论里藏着的,远比“双重标准”四个字更复杂的利益纠葛和立场分裂。   桑切斯的愤怒不是孤例,而是欧盟内部民意的集中爆发。   最新的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欧盟公民都支持严格限制对以色列的武器出售,街头抗议活动在德国、法国等国已成常态。   这种民意压力正在实实在在撬动政策转向,截至9月中旬,已有7个欧盟成员国公开说要全面暂停对以军售,连以色列最铁的盟友德国都松了口,宣布不再出口可能用于加沙行动的武器。   德国的转变很能说明问题,作为二战后一直对以色列持特殊立场的国家,如今也架不住国内的愤怒情绪,柏林的政治学者都直言,加沙的局势已经让德国社会无法再回避现实。   欧盟内部的分裂,本质上是利益与道义的撕扯。以色列三分之一的出口都靠欧盟市场,双方早就绑在同一根经济链条上。   之前欧盟就想过禁止约旦河西岸非法定居点的商品进入,但直到现在,每年还有几千万欧元的这类商品在欧洲流通。   真要动真格制裁,不仅以色列经济要受重创,欧洲的农业、科技企业也会跟着吃亏。   欧盟前中东外交官詹姆斯·莫兰联合26位前大使呼吁全面停售武器,还建议取消对以贸易优惠。   可这些提议要通过,得有足够多国家同意才行,而德、法这些大国各有算盘,很难形成统一意见。   这种纠结恰恰暴露了西方所谓“价值观同盟”的脆弱——遇到真金白银的利益,道义总能先放一放。   比起欧盟内部的吵吵嚷嚷,全球南方国家已经用实际行动给出了回应,其中最亮眼的就是南非提起的那场诉讼。   2023年底,南非把以色列告到国际法院,指控其在加沙实施种族灭绝,现在智利、西班牙等国也加入了进来。   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长拉莫拉说得很直接,他们就是要反对这种选择性适用国际法的做法,不能只拿法律当针对某些国家的工具。   虽然国际法院的最终判决可能要等好几年,以色列也一口否认指控,说自己是“自卫”,还不承认法院有管辖权,但这场诉讼的意义早就超出了案件本身。   它相当于把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放在了审判席上,让大家看清哪些国家在真正维护国际法,哪些国家在把法律当摆设。   西方总说自己是国际法的捍卫者,可实际操作起来全是“看对象下菜碟”。   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联合国大会立马就通过了谴责决议,欧盟跟着就出台了制裁。   可现在以色列宣布要兼并约旦河西岸30%的土地,安理会的15个理事国却全都闭了嘴。   这种反差在加沙问题上随处可见,以色列的军事行动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西方媒体很少用“屠杀”这样的词,可换成其他冲突,类似的场景早就被大篇幅报道。   更让人不齿的是,一些科技企业还在背后推波助澜,悄悄给以色列提供云计算和AI技术,帮着分析数据。   这些行为被联合国的报告直接点出是“战争共犯”,可这些企业在俄乌冲突时,却早早和俄罗斯划清了界限。   网友看得很透彻,有人说“欧盟的态度哪是看对错,分明是看利益”,还有人讲“南非打官司这招好,总算有人敢拿法律较真了”。   这些评论点破了关键:西方的双重标准从来不是简单的立场问题,而是一套围绕自身利益构建的规则体系。   对俄制裁是因为俄罗斯威胁了西方的地缘利益,对以色列纵容是因为双方有深度的经济和安全绑定,而加沙的巴勒斯坦人,在这套体系里根本没有话语权。   现在的西方世界,已经很难再用一套话术忽悠全世界了。   欧盟内部的政策松动,说明民意正在冲破利益的枷锁、   南非牵头的诉讼,代表着全球南方国家不再接受西方制定的游戏规则。   就连资本都在悄悄转向,挪威的主权基金减持了几十亿美元的美国军工股,法国的能源企业也退出了以色列的天然气项目。   这些变化不是因为谁的道德更高尚,而是因为双标这套玩法已经越来越难维持下去。   信息越来越透明,加沙的惨状通过手机就能传遍全球,再想捂着盖子谈“价值观”,根本骗不了人。   桑切斯的质问或许短期内改变不了加沙的局势,但已经撕开了西方阵营的裂缝。   那些还在犹豫要不要制裁以色列的欧盟国家,那些嘴上喊着“人权”却继续卖武器的政府,迟早要给本国公民和国际社会一个交代。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0 阅读:63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