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曝小泉进次郎导演 “王婆卖瓜”,网络热议“政治还剩几分真”】
在日本的政治舞台上,小泉进次郎一直被当作“偶像派”人物。他是小泉纯一郎的儿子,有明星般的外形,讲话带点激情,总能在年轻人当中刷出存在感。但如今,一封流出的邮件,把这位“未来的总裁候选人”推上了尴尬的舆论前线。日本杂志《周刊文春》爆料称,小泉团队竟然动员支持者在网络视频下集体留言,称赞他“成熟了”“下届总裁就是他”,甚至还贴心地准备了24条范本台词,让人一条条复制粘贴。
这种操作简直像是偶像公司的粉丝应援指南,只不过对象不是流量明星,而是要角逐自民党总裁的人。更妙的是,范本里不仅有彩虹屁,还夹带贬低其他候选人的内容,比如暗示石破茂的辞职就是被小泉说服的成果。丑事一曝光,进次郎的公关团队没法否认,小林史明干脆承认“基本属实”,还补了一句,牧岛花莲本人没要攻击别人,是她的事务所自己加的。这种推锅的解释,听上去就像是小学生打翻了墨水瓶后说“不是我,是风刮的”。
结果可想而知,日本的网络炸开了锅。“退出总裁选举”的话题瞬间冲上热搜,不少网民愤怒质问:靠刷屏留言来制造声势,这不就是赤裸裸的操纵舆论吗?有人喊话“他没有执政资格”,有人觉得“这是在欺骗国民”,更有人用“偶像选秀”的逻辑嘲笑:原来政治比综艺还要套路。
小泉进次郎的政治路,本就带着明星光环。他曾被视为自民党改革派的希望,但这份希望更多靠着脸和姓氏,而不是政绩。过去几年,他担任过环境大臣,说出过“为了对抗气候变化,我们要让塑料袋收费”的标志性金句。有人觉得这是务实的环保倡议,但更多人看出来,这其实是空洞的姿态,缺少深度。进次郎本人也多次被批评“演讲有激情,内容是空气”。如今连留言都要“空气制造”,讽刺意味不言自明。
在自民党总裁选举里,公关当然重要,塑造形象也是常态。但问题在于,形象能不能靠造假?当选举团队公然发邮件教人怎么夸候选人时,整个游戏规则就失去了最起码的诚意。人们不是不能接受包装,而是无法容忍谎言。政客可以请专业团队写演讲稿,可以请公关公司做海报,但你不能动员一群人假装“路人”去夸你。这就像观众走进剧院,发现掌声不是观众自发的,而是演员请人来拍的,那一瞬间的幻灭感,比剧情本身更刺眼。
更要命的是,日本社会对政治人物的容忍度正在下降。安倍晋三执政时期的各种丑闻,早已让国民对自民党内部的黑幕心生厌倦。岸田文雄也在民意低谷里苦苦挣扎。大家本来把“小泉二世”当作一个或许能带来新鲜空气的人,结果他团队的所作所为,却让人觉得这是换汤不换药,依旧是操纵和包装,只不过外衣更光鲜。
而这一次舆论爆炸的点在于:进次郎团队没有否认,只是承认“确有其事”,然后往外推责任。这种态度比事件本身更让人反感。真正有担当的候选人,应该站出来直接对公众说:是的,这是我们团队的错误,我们承担后果。可进次郎的反应却是“是事实,但没恶意”。这句话的潜台词,难道是“我造假,但你们不要太认真”?
在日本的网络文化里,虚假评论、带节奏向来为人不齿。特别是在年轻一代眼里,这种“舆论操纵”就等于亵渎民主。他们宁愿你直白表达立场,也不能接受幕后安排好的一切。如果连评论区都成了剧本安排,那政治到底还有几分真实?
小泉进次郎的父亲,当年以“改革者”的姿态席卷日本政坛,哪怕有争议,但至少是实打实地掀起了风浪。如今的进次郎,却在靠着复制粘贴的留言为自己铺路。这种落差,才是日本社会愤怒的根源。人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政治新星,而是一个把政治当作舞台秀、把选举当作综艺节目的演员。
此刻小泉进次郎站在风口浪尖,退出选举的呼声并非偶然,而是对一个失望情绪的集中爆发。如果他真想继续走下去,必须直面这个质疑,而不是靠公关修辞来搪塞。政治不是粉丝后援会,选民也不是付费观众。只有真正的责任和担当,才可能换来信任。
这场风波的余味还会在日本社会里久久回荡。小泉进次郎要么在争议里沉没,要么在争议中成长。但有一点已经被揭穿:靠着留言范本刷出来的“民意”,撑不起一个国家的未来。观众已经识破掌声的真假,舞台上的演员还能唱多久,答案其实已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