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总理在飞机上下令轰萨那,“中东小霸王”报复目标盯紧胡塞武装】据媒体报道,9月

孙王良评 2025-09-27 09:37:06

【以总理在飞机上下令轰萨那,“中东小霸王”报复目标盯紧胡塞武装】

据媒体报道,9月25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下令空袭了胡塞武装在萨那的多处设施,20架战机,65枚弹药,致8人死亡,142人受伤。这些冷冰冰的数字后面,是正在被燃烧的民房、被推倒的墙体、以及在瓦砾里翻找亲人的手。战争在地图上延伸,痛苦却总落在最软的地方。

消息说,目标里有情报机构的设施,也有一处被称为“矫正中心”的拘押场所,那里关押着囚犯与在押人员。即便把这当作军事目标,也无法忽视一个事实:当军事打击连带吞没了民用建筑,伤亡数字很快会攀升。有人在喊着报复的正当性,另有人在问:在城市里下炸弹,谁来替无辜者算账?

以方表示,这一次是对日前胡塞武装用无人机袭击埃拉特并造成多人受伤的回应。冲突从海上到空中,从导弹到无人机,成了环环相扣的报复链条。自从去年十月冲突爆发以来,胡塞在红海与亚丁湾袭击与以色列有关的船只,并多次对以色列境内发射导弹与无人机;以色列则把空袭范围延伸到了胡塞控制区。战争就像一台失控的机器,一次次按下按钮,敲起更响的锣鼓。

让人注意的是,动员这次空袭的命令并非在地面做出,而是在飞往纽约的专机上签下。领袖在高空里下令,把城市的夜晚变为白昼的爆炸声。权力的这一动作有种戏剧性:距离与冷静在飞机舱里被拉长,落地的人却在废墟中感受即时的热度。战争的指令越远离现场,现场的混乱越真实。

报道里有另一个事实:以方称这是对胡塞袭击的回应,而胡塞宣称其设施被打,其中一些地点与情报和控制有关。双方各执一词,互为因果。这种“我打你是因为你先动手”的逻辑,将地区卷入一场零和的循环。每一次解释里都藏着一个风险:报复会引出更加剧烈的反制,平民受伤的账单永远挂在最不起眼的角落。

看着事态向外扩散,能感到一种危险的突然性。红海的海运被卷入,港口城市被牵连,海上贸易线上的中立船只也不得安宁。地理上的一处摩擦,迅速变成国际通道上的动荡。战争从局部冲突向区域冲突迁移,门槛并不高,只要双方都认为对方的行动不可被容忍,链条就会被拉紧。

人们常常把战争想象成两军对阵的古板画面,但现实更像一台复杂又敏感的机器。任何一次无人机袭来、任何一次导弹落下,都可能触动系统的脆弱点:指挥协调、情报甄别、弹药技术、民用与军用目标的界限。一次技术故障或误判,就会把“自家人”变成受害者;一次情绪化的下令,就会把城市变为赌注。

国际社会会如何反应?有的国家选择谴责,有的国家按兵不动,有的在暗中斡旋。批评与呼吁虽不断,但在战场上,呼声很难即刻变成停火命令。各方在口头上表达关切,手里却又握着各自的利益与战略考量。烟雾散尽时,留下的是难以修补的裂痕与更深的猜疑。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报应与反报应的必然;也会有人把它当作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代价。但在空袭的震荡里,最无力的永远是普通人。他们的房屋被炸塌,他们的医院接收伤员,他们在夜里数着失去的亲人名字。战争给出的理由永远复杂,伤口的疼痛却简单直接。

当轰炸成为回应的常态,和平的边界就被不断蚕食。每一次回应都像往缺口里添一把土,暂时覆盖,却从未堵死裂缝。何时能够停下这场相互折腾,回到有规则、有约束的对话桌前?没人能给出立即可行的答案,但逃避对话只会把问题推到更大的舞台上,让更多人付出代价。

读完这份新闻,留下的不是单一的愤怒或同情,而是一种沉重的觉察:当战争的节拍由报复来定调,城市、航道、平民都成了被动的附属品。能否从报复的循环里抽身,需要的不只是外部的调停,更需要各方在计较过后做出的克制。那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智慧。

夜幕下的萨那还在搜救,远方的港口还在警戒。电话那头的统计数字会更新,舆论会起伏。人们会继续问:这场打击换来的究竟是什么?稍微停下来听一听,或许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废墟里孩子的哭声和救护车的警笛,这些声音提醒我们,战争的账单,总是先写在最弱者的名下。

0 阅读:13

猜你喜欢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