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毛主席正和尼克松谈话,突然听到一美方人员的身上传出了异响,当毛主席盯着他看时,那美方人员顿时尴尬到脸红起来……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27分,尼克松的专机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这位美国总统走下舷梯时做了一个刻意的动作,他几乎是小跑着走向周恩来,主动伸出手紧紧握住。 这个细节是有讲究的,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时任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拒绝与周恩来握手,这件事让中国人记了18年。尼克松出发前专门研究过这段历史,他要用这个动作表明态度。 其实早在一年前,中美关系的坚冰就开始松动了。1971年4月,名古屋世乒赛上发生了一件趣事。美国选手科恩错上了中国队的大巴,车上气氛一下子变得很尴尬。 这时庄则栋站了起来,主动走向科恩,送给他一幅杭州织锦。第二天,科恩回赠了一件印有和平标志的T恤。这个场景被各国记者拍下,迅速传遍世界。 毛泽东看到外交部的报告后,当即批示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15名美国运动员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踏上中国土地的美国客人。周恩来亲自接见他们时说了句很有意思的话:“你们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 尼克松看到这个信号后坐不住了,他秘密派基辛格访华,为自己的访问做准备。基辛格后来回忆,他假装肚子疼从巴基斯坦“消失”了48小时,实际上是秘密飞到了北京。 1972年2月21日下午,尼克松终于见到了毛泽东。原定15分钟的会见,结果聊了65分钟。毛泽东一开场就说:“我们共同的老朋友蒋介石可不赞成你来。”一句话就把气氛调侃得很轻松。 尼克松想把话题引到台湾问题上,毛泽东摆摆手:“这些具体问题我不谈,你跟周总理谈。我们谈哲学。”然后真的开始谈起了哲学,从黑格尔谈到康德,把尼克松都给绕晕了。 会谈中发生了个小插曲,突然传来“咔嗒咔嗒”的声音,一名美方工作人员慌忙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录音机,原来是磁带走到头了。这人脸涨得通红,不知如何是好。 毛泽东只是看了一眼,继续说话,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事后周恩来对工作人员说,主席早就知道美国人会录音,不在意这个。 当天晚上的欢迎宴会上,周恩来给尼克松表演了一个绝活。他把茅台酒倒在小碟子里,用火柴一点,蓝色火焰腾起。尼克松好奇地问能不能喝,周恩来笑着说:“可以,但要趁热。” 接下来几天的谈判并不轻松,最难的是起草联合公报。按外交惯例,公报都是说些“友好会谈”之类的套话。但周恩来坚持要把分歧写清楚:“不能糊弄世界舆论。” 基辛格起初不理解,后来发现这样反而好。公报里中方说“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美方说“认识到台湾海峡两边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各说各的,但底线清楚。 为了这份公报,周恩来和基辛格连续谈了15个小时。有一次谈到凌晨3点,基辛格困得不行,周恩来却还精神抖擞。基辛格后来说,他从没见过这么能熬夜的人。 访问期间还有个有趣的细节,尼克松夫人帕特在宴会上看到熊猫牌香烟,特别喜欢烟盒上的熊猫图案。她随口说了句:“这熊猫真可爱。” 周恩来听到后说:“夫人喜欢,我们送您一对。”帕特以为是送香烟,连忙说不用这么多。周恩来笑了:“不是香烟,是真的大熊猫。” 两个月后,大熊猫玲玲和兴兴真的到了华盛顿。开园第一天就有2万人排队参观,美国人为这两只熊猫简直疯狂了。 尼克松这次访问带了一个庞大的记者团,有87名记者随行。他们原以为会看到一个封闭落后的中国,结果发现北京的街道整洁有序,市民虽然穿着朴素但精神饱满。 尼克松参观故宫时说了句话很有意思:“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你们自称中央之国了。”陪同的中方人员没有接话,只是微笑。 离开中国前,尼克松在上海对随行记者说:“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这话传回北京,毛泽东听了后评价说:“是世界形势让他不得不来。” 确实,当时美国深陷越战,国内反战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苏联在全球咄咄逼人,美国需要打“中国牌”来制衡。而中国面临苏联的军事威胁,1969年珍宝岛冲突后,中苏边境陈兵百万。 双方都需要这次握手,但握手归握手,原则问题一步都没让。中方始终坚持台湾是中国内政,美方最终也不得不在公报里承认这个现实。 基辛格则对中国的文化着了迷,他后来访华近百次,每次都要买些中国的书画。他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中国字:“知己知彼。” 那次历史性会面改变了很多东西,不只是国际格局,还有两国人民的相互认知。美国人发现中国人并不是宣传中的样子,中国人也开始重新打量这个太平洋彼岸的国家。 多年后基辛格回忆说,那次访问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不是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而是毛泽东书房里的轻松氛围。一个大国领袖,面对偷录音这种事,能够如此从容淡定,这种气度不是装出来的。 信源:毛泽东会晤尼克松内幕:美方人员偷录音被发现——人民网
1972年,毛主席正和尼克松谈话,突然听到一美方人员的身上传出了异响,当毛主席盯
玉尘飞啊
2025-09-08 16:34: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