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刘亚楼病逝前,叫来了小他18岁的中俄混血妻子翟云英,对她说:“我这辈子,最对不起你,我走后,你可另寻良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那年冬天,刘亚楼刚随苏联红军回到东北,临时化名王松,协助地方政务,彼时的他,35岁,战火洗礼,身负重任,已经是久经沙场的高级指挥官,而翟云英,当时只有17岁,刚刚从日军占领下的阴影中走出,她是中俄混血,父亲是曾参加十月革命的中国战士翟凤岐,母亲安娜是苏联纺织厂女工。 翟凤岐早年回国抗日,却被日本宪兵迫害致死,翟云英自小在母亲的坚韧中长大,日子清苦,却从未屈服,战争结束后,她投身宣传工作,在群众大会上控诉日军罪行,声音干净有力,坚定而又哀伤,让人无法忽视,也正是这份坚定和勇气,让刘亚楼注意到了她。 两人的相识并不浪漫,却充满了命运的安排,刘亚楼已经有过几段婚姻,战争中的聚散离合让他对感情多了一份迟疑,而翟云英,面对这个比自己大十八岁的军人,也曾犹豫,但她看到刘亚楼身上的那种沉稳与责任感,仿佛看到了父亲当年的影子,两人走到了一起,不是因为一时冲动,而是因为对彼此灵魂的认同。 1947年5月,刘亚楼和翟云英在大连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没有奢华的仪式,没有盛大的排场,只摆了几桌酒席,第二天,刘亚楼便匆匆赶往东北前线,担任参谋长,投入到解放战争的最前线,翟云英则选择走上另一条战斗的道路,她报名进入军校学习,凭借俄语优势协助苏军联络事务,为部队在后方提供保障。 婚后的生活,是聚少离多的常态,刘亚楼奔波于各大战役之间,翟云英在后方努力成长,1948年,翟云英怀孕期间突发重症,鼻血不止,陷入昏迷,刘亚楼得知后,心急如焚,设法请来德国医生,最终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场生死关头的营救,让他们之间的情感更加牢不可破。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组建自己的空军,刘亚楼被任命为首任空军司令员,从零起步,缺装备、少人才、一切要靠摸索,他带队前往苏联考察,选拔飞行员,建设航校,日以继夜地工作,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空军的蓝图里,而翟云英,也没有选择留在他身边享福,而是前往上海深造医学,最终成为空军总医院的内科医生。 他们彼此之间的支持,从来不是甜言蜜语,而是实际行动的背后支撑,他在前线打拼国家的天空,她在后方守护战士的健康,两人像两翼,撑起了一个家庭,也撑起了各自的职责。 然而,刘亚楼的身体早在多年的劳累中被透支,肝炎反复发作,最终变成了无法逆转的肝癌,1965年,刘亚楼在上海接受治疗,病情每况愈下,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继续前行,那一年,他只有55岁,翟云英才37岁。 在生命的尾声,刘亚楼留下了三个嘱托:希望孩子们能够各自成才、自立自强;希望翟云英能照顾好他的老父亲,直到终老;希望她能帮母亲安娜找到远在苏联的亲人,他没有留下华丽的语言,只有这些最朴实的请求,翟云英没有承诺什么,也没有眼泪,她只是默默地记在了心里。 此后整整五十五年,翟云英用行动完成了那三件事,她接过家庭的全部责任,将刘亚楼与前妻所生的长子、次子,以及他们的小儿子与两个女儿一视同仁,一起拉扯成人,个个成材,她把刘亚楼的父亲接到身边,亲自照料,直到老人安详离世,她也从未放弃寻找母亲的亲人。 中苏关系紧张的年代,寻亲之路几乎无望,但翟云英没有放弃,几十年如一日地通过各种渠道寻找,终于在1989年,通过苏联红十字会联系上了安娜在苏联的外甥,那一年,她带着母亲踏上回乡的旅程,看着安娜在异国亲人怀中流泪,她知道,丈夫的第三个心愿,也完成了。 翟云英从未改嫁,她把丈夫留下的那句“你可以再嫁”,深埋心底,不是因为承诺,而是因为她知道,这一生早已注定与刘亚楼共度,无论人间还是天上,她低调地在空军系统工作,后来退休定居北京,空军发展日新月异,从最初的老式战机到后来的歼-20、运-20,她常常在电视前看着那些划破长空的银翼,眼中泛光。 她知道,刘亚楼曾为这些梦想拼尽全力,她替他看到了这些成果,也替他感到了骄傲,她不需要再说什么,也从未向任何人诉说过心中的孤独,她只是在岁月中静静守候,用五十五年的沉默,诠释了一段永不褪色的爱情。 2021年12月5日,北京的冬日格外安静,93岁的翟云英悄然离世,像一片落叶回归大地,她没有留下任何轰动的告别,也没有任何铺张的仪式,她的一生低调,却深刻;平凡,却伟大。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刘亚楼将军传奇》
1965年,刘亚楼病逝前,叫来了小他18岁的中俄混血妻子翟云英,对她说:“我这辈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06 18:38:40
0
阅读:130
大道无垠Yin
致敬刘亚楼将军 革命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