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铁道部决定为詹天佑迁坟,未曾想,在挖开詹天佑墓的瞬间,竟看到棺木里流

历史透视眼 2025-09-03 23:13:41

1982年,铁道部决定为詹天佑迁坟,未曾想,在挖开詹天佑墓的瞬间,竟看到棺木里流出黑水,在场人员顿时愣在原地。 北京城西北方向的海淀区万泉庄,几名工人正围着一座老坟忙活。 土已经挖到一半,楠木棺材的边角露了出来。 天气热,阳光直晒。周围没有太多人,几名老铁路人、铁道部官员,还有记者周系皋就在附近站着。 这是詹天佑的墓。 这事是铁道部定的,迁坟,为的是给中国铁路鼻祖一个更像样的安息之地。 原墓位置偏僻,年久失修,又赶上新城区扩建,打算迁到延庆青龙桥火车站旁边。那地方有他设计的“之”字形铁路,有詹天佑铜像,新墓就在那边。 原计划是5月19日安葬,这天5月17日,是开棺的日子。 到了现场,墓碑已经不见,估计是早就塌了。坟堆也不高,棺材居然保存得不错。 楠木的,盖板上还雕着图案,一边是“福禄寿三星图”,另一边是“五蝠捧寿”。 不是一般人家能用得起的料和手艺。能看出来,修墓时是用心了。 工人小心地清理棺材四周的泥土,然后用吊车一点点把它吊上来。 周系皋记得,棺材刚一落地,几个人用钎子在后头开了个小洞。就那么一下,黑水流了出来。 现场几个人愣住了,记者也没说话。没人喊、没人叫,就那么看着黑水往外涌。 没人搞不清这水哪来的。 一些老工人说,棺材密封几十年,里面本来就可能有尸液和湿气,这种颜色不稀奇。 也有人猜测,墓地附近的地下水混进去了。 说不清,但气味冲鼻,能熏得人直皱眉头。 黑水放了一会儿,开盖。先揭了上半部,棺内摆放整齐,裹尸布还在。 再揭下半部,是他夫人谭菊珍。 这段过程没太多人说话。气氛有些压抑,也有些肃穆。两具遗体保存得一般,但还能看得出来基本轮廓。特别是詹天佑那边,有人提了一句,衣服像西式长袍。 棺材角落里找到几件小物件,一枚翡翠帽花、一两件首饰,但不算多。 也许,家属当年就是想让他俩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 整个过程铁道部有人盯着,记者拍了几张照片。没做太多停留,工作人员开始准备下一步——火化。 这决定是迁坟前就定好的。遗体连同棺木一起送往火化场,烧成灰,重新安葬。 那年没讲究什么仪式,也没有设灵堂,就是实打实地搬了个家。 5月19日清晨,铁道部安排专车,把詹天佑夫妇的骨灰盒送往延庆青龙桥车站。 那是詹天佑当年最看重的地方。 京张铁路,全线自主设计,最难的就是那段“之”字形爬坡,没有美国工程师,没有洋人干预,全靠他带着中国工匠一镐一铲修出来的。 新墓位置就在青龙桥车站旁边不远。 草坪打理得干干净净,墓碑立得正正当当。 碑文是从旧墓复制的:“詹天佑先生之墓,字眷诚,广东南海人,清光绪癸卯科进士,曾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粤汉铁路督办……”这些字大气工整,是书法家刘炳森写的。 这地方不喧闹,不远就是詹天佑铜像。他背手站着,西装笔挺,正对着铁轨。 有人问,为啥当年不把墓建在京张铁路完工那年? 其实也简单,詹天佑1926年病逝时,正是北洋混乱年代。 家属能在北京安葬已算不易。后来战乱不断,建新墓的事就搁浅了。 1982年才动手,也算赶上了时代变化。 改革开放刚起步,国家对近代实业家的尊重也渐渐回归。 而詹天佑,作为第一个主导建成干线铁路的中国人,这点待遇并不过分。 迁坟时,铁道部还派人拍了照、写了记录。 如今再翻出来看,那一股从棺材中流出的黑水,也算是一段有点奇特的历史瞬间。 谁能想到,一个一百年前修铁路的工程师,死后几十年还能因为一场迁坟,被后人记住这么一幕? 那些黑水到底是什么? 真要追究,可能就是时间留下的东西。 可要说意义,其实也简单——该记住的人,不能让他默默沉在土里。

0 阅读:892

猜你喜欢

历史透视眼

历史透视眼

洞察古今,剖析历史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