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气数已尽时,就算没有朱元璋,也会有别的英雄重建华夏吗?其实,历史早就告诉我们,王朝更迭并非必然通向汉人政权重建之路。伟大人物不是随时可以刷出来的替代品,而是在关键时刻能够力挽狂澜的稀缺资源。 元朝到后期,已经烂透了。 百姓饿得揭竿而起,地方官又管不了,朝廷还在大都高高在上,整个国家的“根”都已经松动。 很多人都以为,只要元朝灭了,汉人政权就会自动回来。 可真是那么回事吗? 换个问法——要是没朱元璋,这场重建大明的活儿,还能有谁干成? 先从红巾军说起。 最早动手的,是河北赵州的韩山童。 他不是名门之后,也没军功出身,而是靠白莲教的那套信仰,忽悠起了一帮人,说什么“石人一只眼,天下大乱”。 听着玄,其实就是在底层百姓中造势,鼓动大家信“天命将变”。 韩山童那时真敢拼,带着群众起兵闹事,很快就被官府剿了。 但这把火没灭。 接力棒传到了他儿子韩林儿手上。 韩林儿被推成了“小明王”,成了红巾军的大旗。 名号虽响,但他本身没什么本事,全靠一帮地方头领撑着。 名义上是“恢复宋朝”,实际上各打各的。 队伍一度打到汴梁附近,气势不小。 可真要问控制了哪些地盘,说实话,不多。 他做事犹豫,打仗没主见,靠着元老混日子。 后来,他在南逃途中不慎落水身亡,连个像样的下葬都没有,政权也随之土崩瓦解。 再说徐寿辉。 此人本是卖布的,没文化,不会兵法,但懂得借势。 他也打着红巾军旗号,自立为帝,搞了个“天完政权”。 这政权一开始发展挺快,打下了不少地方。 还仿照朝廷设立中书省、六部,搞得像模像样。 不过徐寿辉一个致命问题,就是用人不当。 他信错了人,最致命的就是信了陈友谅。 陈友谅是个狠角色。 他原本是渔夫出身,会打仗、能带兵,后来靠军功被提拔为元帅。 但他野心太大,直接把徐寿辉害了,自己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汉”。 等于红巾军内部自相残杀。 他建立了陈汉政权,占了江汉一带,兵强马壮,是唯一能和朱元璋一较高下的人。 说到这儿,就得讲朱元璋了。 放牛出身,早年孤儿,进过寺庙讨饭,按理说他不该出头。 但人要是狠、要是能熬,就有机会。 他起初投奔的是郭子兴,从底层干起,慢慢打出小班底。 他和其他起义军不一样,会用人。 提拔了一大批有本事的读书人和军事人才,比如刘伯温、汤和、李善长这些。 他也不靠虚名。 不学韩林儿那种装正统的法子,也不搞徐寿辉那种花架子。 他一步步吃实地盘,先打下安徽、江西,再拿下南京。 最关键一战是鄱阳湖之战。 和陈友谅打了两个多月,十几万人在湖上拼命,最后朱元璋赢了,陈友谅死了。 从那一刻起,大局就变了。 朱元璋顺势北上,扫平各地割据势力,最后攻入元大都。 元顺帝灰头土脸地逃回草原,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彻底结束。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大明,建都南京。 你看到这儿,再想一想。 没有朱元璋,这摊烂局谁能收拾? 韩林儿?靠宗教口号支撑,连兵力都不能统一。 徐寿辉?连自己政权都保不住。 陈友谅?能打是能打,但心狠手毒,用人如草,政局乱成一锅粥。 真让他当皇帝,天下安得了吗? 更别提其他割据势力,有的打得过元军,却打不过邻居。 各自为政,整不出统一的局面。 那就得反问一句: 你以为更换王朝是自动的? 你以为只要起义了,汉人政权就会回来? 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机会不是没,但抓得住的人有几个? 朱元璋能成事,不光因为他是“明主”。 他能打,能熬,能忍,还会看人用人。 最重要的是他有耐心一步步地收,收军心、收地盘、收人心。 而其他人,打着打着就乱了。 想快点赢,结果急功近利。 搞内斗、搞争权,最后连命都保不住。 朱元璋不是替代品。 他不是“没他也行”的那种人。 他是那种历史上十年出一个,百年难有二的角色。 错过了,就没得补。 有人说,时代造英雄。 也有人说,英雄赶上了时代。 但元朝灭亡之后的局面,不是自动通往统一的路。 要是没有朱元璋,很可能就不是大明,而是一堆军阀乱战,割据几十年。 所以,那些说“没有朱元璋也会有别人”的人,不太了解当时局势。 谁是“别人”?有名有姓的吗? 有政策、有队伍、有眼光、有手腕的吗? 没有。 那不就说明问题了吗? 统一不是天命,是有人能扛起来才有的事。 朱元璋,刚好就是那个人。 参考资料: 新华网·《红巾军起义中的韩山童与朱元璋》纪实专题报道(2022年9月)
朱元璋一直想招降王保保(扩廓帖木儿),但都被拒绝。一日,朱元璋抓到了王保保的妹妹
【9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