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正在犯下滔天大错!新加坡外交家马凯硕说,亚洲国家眼看中国被西方打压却保持沉默,这是个巨大错误。 这种沉默背后,不仅是地缘政治的复杂博弈,更是对亚洲整体利益的严重误判。 亚洲国家的沉默并非偶然。以东盟为例,这个拥有6.8亿人口的区域组织,在中美博弈中始终奉行“战略对冲”政策。 一方面,东盟与中国签署了自贸区3.0协议,在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等领域深化合作;另一方面,又与美国保持军事对话,允许美军在菲律宾新增军事基地。 这种“脚踏两条船”的策略,本质上是对自身实力不足的妥协。 经济依赖是更深层的枷锁。日本对美汽车出口占其海外市场的37%,韩国半导体产业70%的设备依赖美国技术。 当特朗普以“对等关税”相威胁时,日韩企业首先感受到切肤之痛。2025年5月重启的美日韩关税谈判中,日本被迫接受“降税代替免税”的折中方案,韩国则在钢铁关税问题上陷入两难。 这种经济上的脆弱性,使得许多亚洲国家在中美博弈中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美国利用这种真空,加速构建“印太经济框架”(IPEF),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区域产业链之外。 2025年8月,美国以“供应链安全”为由,对东南亚光伏产品加征最高3521%的关税,实质是切断中国与东盟的新能源合作纽带。 更危险的是,美国通过“四方安全对话”(Quad)强化军事同盟,2025年7月美日澳印在南海举行的联合军演,参演兵力超过2万人,创历史新高。 经济损失已显端倪。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量暴跌86%,直接导致美国豆农损失超40亿美元。 这种“用脚投票”的市场选择,同样发生在其他领域: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进口增长22%,同期对美进口下降18%。 当亚洲国家沉默时,实际上是在默许西方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最终损害的是自身的贸易利益。 对此,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多次强调,“看衰中国是极不明智的”,并指出中国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的竞争力已达世界级水平。 这种认知正在转化为实际行动:2025年7月,东盟与中国完成“南海行为准则”案文三读,建立起争议管控的长效机制; 同期,澜湄合作机制在应对气候变化、跨境水资源管理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小多边”合作的典范。 经济合作正在重塑区域韧性。RCEP生效两年间,区域内贸易额增长15%,中国与东盟的双向投资突破3000亿美元。 更具标志性的是,东盟国家在2025年IMF增资谈判中集体要求改革投票权,首次以统一立场挑战西方主导的金融秩序。这种“抱团取暖”的策略,正在改写亚洲在国际事务中的被动角色。 回顾历史,亚洲国家曾因分裂付出惨重代价。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各国各自为战导致危机失控;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防护物资的“出口禁令大战”险些撕裂区域合作。 如今,当西方试图用“小院高墙”分割全球产业链时,亚洲若重蹈覆辙,将错失重塑全球化的历史机遇。 马凯硕的警示,本质是呼吁亚洲建立“命运共同体”意识。这种共同体不是政治同盟,而是基于共同利益的务实合作。 当亚洲国家在联合国气候谈判中共同提出“碳中和路线图”,在WTO改革中联合反对单边主义时,沉默的坚冰正在悄然融化。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亚洲国家需要清醒认识到:沉默不是生存之道,团结才是破局关键。 当中国与东盟在南海建立联合搜救机制,当印度在俄乌冲突中坚持战略自主,这些行动都在证明:亚洲的未来,不应由他人的剧本决定。 唯有摒弃“旁观者心态”,以集体智慧构建包容性的区域秩序,才能避免马凯硕预言的“滔天大错”,真正实现“亚洲世纪”的历史使命。
九三阅兵马上到了,我看很多人还在纠结西方国家的领导人到底来不来。我觉得根本没必要
【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