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乌军前总司令、乌克兰驻英国大使扎卢日内被曝光正在秘密准备接替泽连斯基。 这则消息最初由俄罗斯对外情报局传出,声称美英代表与乌克兰高层在阿尔卑斯山举行秘密会议,讨论由扎卢日内取代泽连斯基的可能性。 尽管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迅速发表声明,斥之为“俄方离间计”,强调这是俄罗斯为破坏乌军政团结而编造的谎言,但美国媒体的跟进报道还是让事件持续发酵。 值得玩味的是,扎卢日内的特殊身份为这则传闻增添了几分可信度。 他曾是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在俄乌冲突初期因指挥若定、战绩显著而成为国民偶像,其公众支持率一度高达72%,远超泽连斯基的49%。 2024年因与泽连斯基在战略分歧上公开化,他被解职并调任驻英国大使,但即便远离权力核心,他在乌克兰民众心中的威望依然居高不下。 当前泽连斯基面临的压力可谓内外交困。在国内,他签署的一项削弱反腐机构权力的法案引发大规模抗议,民众信任度从5月的74%骤降至8月的58%。 战场上,乌军反攻乏力,东部重镇接连失守,民众对长期战争的忍耐接近极限,近70%的乌克兰人支持通过谈判结束冲突。 更棘手的是,美国对乌援助态度逐渐暧昧,特朗普政府虽未公开抛弃泽连斯基,但多次暗示“乌克兰需要新的领导人来推动和平进程”。 相比之下,扎卢日内的优势十分明显。作为职业军人,他在军队中拥有深厚根基,且因主张“理性务实”的军事策略而备受西方青睐。 俄罗斯媒体曾分析称,扎卢日内给西方留下了“神志清醒”的印象,其公开表达对俄军将领的尊重、强调“重视对手”的态度,被认为更适合与俄方对话。 此外,他在英国担任大使期间,成功推动了多项武器采购协议,进一步巩固了与西方的关系。 对美国而言,泽连斯基虽然是“民主符号”,但其坚持“战斗到底”的立场与特朗普政府急于促成停火的战略目标产生冲突。 美国记者西摩·赫什曾爆料称,华盛顿正在研究“支持扎卢日内、终结泽连斯基政权”的计划,认为这是“结束战争、实施经济改革”的关键。 而对俄罗斯来说,渲染“泽连斯基被替换”的传闻,既能打击乌克兰士气,也能为未来谈判预留操作空间。 在乌克兰国内,政治势力的分化同样暗流涌动。 总统办公室主任叶尔马克、国防部情报总局局长布达诺夫等核心人物被曝参与密会,他们在美英承诺“保留职位、优先照顾利益”的诱惑下,可能已倒向支持扎卢日内的阵营。 这种权力交接的设想,甚至被俄罗斯学者解读为“西方从支持民主转向支持军事独裁”的标志。 然而,扎卢日内的“总统之路”并非坦途。首先,乌克兰宪法规定战时状态下禁止举行选举,泽连斯基已将战时状态延长至2025年11月,短期内选举可能性微乎其微。 其次,泽连斯基虽面临信任危机,但仍掌控着安全部门和媒体资源,2024年议会选举中,其所在的人民公仆党以绝对优势获胜,显示出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 此外,欧盟对泽连斯基的反腐改革虽有不满,但尚未明确支持扎卢日内,这种“模糊态度”使得权力更迭缺乏国际背书。 更重要的是,扎卢日内本人的态度始终暧昧。2025年3月,当被问及是否参选时,他谨慎表示“需要创造适合提出这些问题的条件”。 这种模棱两可的回应,既为自己留有余地,也避免过早激化与泽连斯基的矛盾。而泽连斯基显然也意识到威胁,不仅通过延长战时状态巩固权力,还加速推进军队高层人事调整,试图削弱扎卢日内的影响力。 回顾乌克兰历史,军人干政并非新鲜事。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军方势力曾深度介入政治,但最终未能突破“文人治军”的框架。 此次扎卢日内的崛起,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民众对“战时强人”的期待——在国家存亡之际,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能带来安全感的领导人,而非职业政客。 不过,这种政治逻辑也暗藏风险。一旦扎卢日内真的掌权,如何平衡军方与文官体系、如何处理与西方的关系、如何应对俄罗斯的战略反制,都将是巨大挑战。 更关键的是,乌克兰的未来不应由外部势力或个别政治人物决定,而应建立在广泛的民意基础和透明的制度框架之上。 扎卢日内是否真的在筹备竞选总统,目前尚无确凿证据。但这场传闻本身,已折射出乌克兰政治生态的脆弱性和国际博弈的复杂性。 在俄乌冲突胶着、西方援助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任何权力更迭的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影响局势走向的“蝴蝶翅膀”。 对于乌克兰民众而言,他们真正需要的或许不是政治强人,而是一个能结束战争、重建国家的稳定环境。而这,显然不是一场权力游戏所能解决的。
突发!乌军前总司令、乌克兰驻英国大使扎卢日内被曝光正在秘密准备接替泽连斯基。
念薇评娱乐八卦
2025-08-23 11:30:13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