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袍银带,身手不凡,林冲这个“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头衔,实际地位究竟有多高? “八十万禁军教头”听起来威风凛凛,一听就是顶级武将,可真翻开宋代诏书和历史资料会发现,这个头衔和实际地位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 历史上真实的禁军教头究竟地位有多高?林冲又官居几品? 说起“八十万禁军”,这个数字听起来令人震撼,但历史上北宋确实曾经拥有过八十万甚至更多的禁军。 《宋史》中明确记载:“庆历之籍总一百二十五万九千,而禁军马步八十二万六千。”这是宋仁宗庆历年间的人口统计资料,证明了“八十万禁军”这个说法并非艺术夸张,而是有着历史依据。 宋徽宗时期,京畿地区驻扎的禁军数量约为五到八万人,这些禁军不仅驻扎京城,还驻扎在京畿和边境地区,直接归朝廷指挥。 禁军是宋代“强干弱枝”治国方略的体现,即由皇帝直接管辖的禁军数量远超地方部队和民兵的总和。这种军事布局旨在加强中央集权,避免地方割据。 关于禁军教头的地位,宋徽宗在大观元年四月曾下诏明确指出:“诸军事艺生疏精熟不同,非独见将官训练优劣,实亦系教头能否。” 这道诏书清楚地表明了教头在军事训练中的关键作用,军队战斗力的强弱,直接取决于教头的能力。 枢密院接到诏书后,立即响应:“请委逐路提举训练官妙选精熟教头,二年一替,若能训练精熟,然后推赏。”教头并非终身职位,而是两年一考核,根据训练成绩决定奖惩。 对于禁军教头的数量,各种说法不一。有说教头有5700多个,林冲只是其中之一,也有说全国只有三百个教头和都教头。 根据历史记载,宋代禁军教头的编制很可能是:“凡禁军教头二百七十,都教头三十,使臣十。”这样算来,总共才有三百人负责全国禁军的训练工作。 这些教头是从各地禁军中精挑细选出来的高手,他们的选拔标准极为严格:“其材力超拔者为出等”,只有武艺超群者才能胜任。 成为禁军教头后,待遇相当优厚:“月给钱三千,日给食,官予戎械、战袍,又具银楪、酒醪以为赏犒。” 每月三千钱的工资在当时看来相当不错,除此之外,还有每日伙食供应、工作装备以及额外的奖赏。 教头的着装也不同于普通士兵,林冲的装束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特别是那条银带,在宋代是只有较高级别的官员才能佩戴的。 都教头与普通教头有所不同,历史上,宋神宗时期曾下令:“殿前、步军司见在营兵各置都教头,掌隶教习之事”,都教头地位高于普通教头。 无论是普通教头还是都教头,林冲在禁军中都应该是地位不凡的人物。 从他能与高俅直接交谈的事实可以看出这一点:“高太尉府中有一口宝刀,胡乱不肯教人看,我几番借看,也不肯将出来。” 关于林冲的具体品级,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教头在宋代武职序列中可能相当于“从八品以下”,甚至可能是“有名无品”的“散官”。 另一种说法认为,教头可能属于“从八品下”,这在宋代官制中属于较低级别。作为对比,县令是正七品起步1,这意味着即使是偏远地区的小县令,品级也比林冲高。 但也有人认为,鉴于教头的重要性以及他们的着装规格,林冲可能是五、六品武官。 宋代规定普通绿袍军官不得系银带,而林冲却能“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这可能表明他享有特殊荣誉。 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中央对武将心有余悸,不惜将权力一层一层往下切。各级武职职位权力受限,就算挂了名也没实权。 即使林冲有再强的武艺,也改变不了他在制度内的“非核心”定位,这也是为什么他最终被逼上梁山,不是他要造反,而是体制把他送上了山。 历史中的林冲,无论品级高低,其命运都如风中残烛,系统性的“重文抑武”,让一代枪棒教头空有一身武艺,却难逃被体制抛弃的结局。 参考资料: 光明日报 《从〈水浒传〉看宋代军制特点》
1881年,左宗棠顺利收复新疆。慈禧大喜,问李莲英:“赏他些什么玩意呢?”李莲英
【234评论】【29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