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蒋介石视察时,贺国光从口袋摸出张支票说:“这是委员长兼理四川省主席的公费,”蒋哈哈大笑,摆手让贺国光离开。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贺国光出生于湖北赤壁,也就是古人说“赤壁鏖兵”的那个地方,他的家庭是清末的传统官宦之家,父亲做过地方官,在那个重视仕途的年代,这样的家庭自然希望子孙出人头地,十八岁那年,贺国光跟着父亲去了四川,这一去,竟然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他被送进了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在那里结识了刘湘、邓锡侯、潘文华等一批后来在四川军政界呼风唤雨的人物。 这个速成学堂可不简单,虽然叫“速成”,但出自这里的学生很多都成了四川军阀里的核心人物,贺国光不是最耀眼的一个,却是最擅长处理人情世故的那个,他没有刘湘那样的兵权,也没有潘文华的地盘,但他懂得怎么与人打交道,怎么在复杂局势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到了1927年,宁汉分裂,局势混乱,贺国光做了一个关键选择,他站到了蒋介石一边,这个决定让他被武汉政府扫地出门,也失去了兵权,很多人以为他从此淡出军政舞台,但他没有退场,而是被蒋介石召到身边,从此进入中央的参谋系统,虽然没有兵权,但他开始参与更高级别的战略事务。 蒋介石最初对贺国光并不特别看重,毕竟他不是黄埔出身,也没有什么赫赫战功,但贺国光的稳重、细致、忠诚慢慢赢得了蒋的信任,他不争不抢,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合适的判断,在几次重要战役的参谋工作中,他表现得非常沉稳,蒋介石逐渐开始重用他。 到了1930年代中期,蒋介石决心收回西南的地方控制权,四川这个地方特别难搞,地形复杂,军阀林立,中央的命令经常传不到底层,蒋介石想要找一个既懂四川情况,又能代表中央立场的人来推进整编川军的计划,这个人选不能太强势,免得引起地方反弹,也不能太软弱,否则不起作用,贺国光成了那个最合适的人。 他被派去担任重庆行营参谋长,这个职务听起来是参谋,实际上是去“打关系”的,他不是去发号施令的,而是去协调、去沟通,去化解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他靠着当年在速成学堂结下的人脉,一点点打开局面,他不硬碰硬,而是请客吃饭、谈心聊天,慢慢让地方军阀感觉这个人不是来抢地盘的,是来帮忙的,蒋介石的意图,就这样通过贺国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落实到了地方。 真正考验贺国光的时候,是1938年刘湘去世,这个时候,四川省主席的位置空了出来,成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蒋介石最初想扶持张群上任,结果遭到地方强烈抵制,川军将领甚至威胁要动武,张群要是真敢来,他们就真敢开枪,蒋介石一时进退两难,最后只能自己兼任四川省主席,这种安排看似是最高规格,实际上是无奈之举,蒋介石根本不可能亲自处理四川事务,于是所有的政务,还是落到了贺国光手上。 贺国光这个时候的处境非常微妙,他名义上是省政府秘书长,实际上却在代行省主席的职责,他得应对川军的各种掣肘,还得保证中央的政策在地方能得以执行,他不光要做事,还得会做人,川军的将领们对他并不买账,但又不敢明着反对,因为他背后是蒋介石,贺国光就这样在夹缝中维持着四川的稳定。 他知道这种状态不能长久,蒋介石也不会一直兼任省主席,问题是,他如果直接说想辞职,蒋介石未必高兴,贺国光深知蒋的脾气,知道他最在乎名誉和面子,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蒋来四川视察的时候,拿出了一张支票,这不是普通的支票,而是“支付”蒋介石作为四川省主席的薪资,这一举动既表达了忠心,也含蓄地传达了自己的难处,蒋介石心领神会,不久后就安排张群接任省主席,贺国光顺利卸任。 离开四川后,贺国光并没有彻底退出权力圈,他升任了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这是一个非常接近核心的位置,抗战胜利后,他又被派到西康,希望他能稳定西南局势,但这个时候的局势已经不是靠人情关系能维持的了,地方势力纷纷弃暗投明,蒋介石的命令越来越没有人听,贺国光再能干,也无力回天。 1949年底,西南基本失守,贺国光乘飞机撤往台湾,从此,他的角色就从“实干派”转为“顾问派”,蒋介石给了他一个国策顾问的头衔,听起来体面,实际上没有实权,他在台北的生活非常低调,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晚年时,贺国光开始写《八十自述》,记录自己几十年的经历,这本书没有夸大功劳,也没有批评别人,语气平和,内容真实,他没有留下什么传奇的故事,却留下了一个“低调而能干”的形象。 贺国光不是那种站在舞台中央的人,但他的存在,让很多看似要崩的场面稳住了,他不靠枪杆子,不靠家世,只靠稳重、人情和判断力,在历史的夹缝中活出了自己的分量,他的故事,像一把藏在袖中的折扇,看似普通,实则藏锋。 信息来源:半生幕僚贺国光2009年07月15日14:48凤凰网历史
1940年,蒋介石视察时,贺国光从口袋摸出张支票说:“这是委员长兼理四川省主席的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21 11:40:53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