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国女翻译刘禄曾前往美国进行访问无意间她发现一个美国男人一直盯着自己看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21 10:42:54

1979年我国女翻译刘禄曾前往美国进行访问无意间她发现一个美国男人一直盯着自己看,几分钟后这个美国男人竟然情绪激动的直接冲到了她的面前,一把抓住了她的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刘禄曾出生在一个经济条件优渥的家庭,父亲经营银行,家中三层洋楼后院开满花,她从小受的是中西合璧的教育,进的是那时上海最好的女子学校,后来又考上了东吴大学法学院,原本,她的人生轨迹应当是留在城市里,做一名法律人,过着安稳体面的生活。   然而战争打破了一切设想,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国家急需能听懂、说得一口好英语的人,刘禄曾没有犹豫,脱下西装裙,换上军服,走出了校园,踏上前往朝鲜的列车,她的决定让家人忧虑不已,可她心中清楚,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多年积累的信念使然。   初到朝鲜前线,刘禄曾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严寒与动荡,她和战友们挤在简陋的防空洞中,身上盖着军毯,脚下是冰冷的地面,夜里常常冻醒,白天行军时,脚底磨出的血泡一走就疼,但她没有退缩,每当同僚怀疑她能否坚持时,她总是咬紧牙关,用沉默回应质疑,她明白,自己不仅是一个女性战士,更是那个时代对外传递善意和力量的窗口。   她的主要任务是翻译和审讯,这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穿透一个人心理防线的过程,面对不同背景、性格甚至种族的战俘,她需要迅速判断并调整方式,有的人桀骜不驯,试图用傲慢掩饰恐惧,有的人则年纪尚小,甚至在被俘第一天就哭得不成样子,不论哪种情况,刘禄曾都不会简单贴标签,她曾经面对一名飞行员,当对方提出要享有特殊待遇时,她果断拒绝,她也曾照顾过重病的战俘,亲自为其送水送药,甚至在物资紧张的情况下想尽办法协调救治,她从未将对手视为仇人,而是当作迷失方向的人。   在一次任务中,刘禄曾接触到一名叫詹姆斯·柏特纳的美军新兵,他因为偷车入狱,为了减刑才被送上战场,不久便被俘,他对刘禄曾的出现感到羞辱,一开始满脸不屑,但当他高烧不退、病倒在营地时,是刘禄曾默默为他拿来热粥、药包,甚至半夜送水,她没有说什么,也不奢求感激,只是做她认为该做的事,几天后,詹姆斯变了,他不再抵触审讯,开始配合,甚至主动报名参加政治学习,他曾说,刘禄曾让他第一次感受到尊重,那种尊重不是因为身份或立场,而是把他当作人来看待。   除了审讯任务,刘禄曾还承担了更危险的工作,1952年冬天,上甘岭战役打得异常激烈,为配合心理战,刘禄曾被安排到前线坑道中,用英语广播向敌军喊话,坑道内湿冷、昏暗,炮火震耳欲聋,她的广播喇叭放置在山坡上,随时可能被炸毁,她带着留声机,播放美国士兵熟悉的圣诞歌曲,也播出战俘营的真实生活情况,她想让对面的人知道,在这个冰天雪地的地方,他们并没有被仇恨吞没,而是有尊严地被对待。   有一次,她朗读了一封从一名战俘身上搜出的家书,那封信是战俘母亲写给儿子的,字句温柔,纸张泛黄,她的声音在阵地间缓缓传出,许久之后,对面陷入沉默,后来,有被俘的士兵悄悄告诉她,那封信让他想起了自己在密苏里州的母亲,他说,他没想到敌人的声音,会比自己战友的喊杀声更让他动容。   战争最终结束,1953年,停战协议达成,在战场广播的最后一次播音中,刘禄曾读出了和平的消息,她的声音穿过战壕与铁丝网,传到敌我双方的阵地,那一刻,无数人呐喊着“和平”,声音震天,仿佛在为所有逝去的生命和未竟的青春祈福。   刘禄曾退役后,并未选择功成名就的道路,而是回到南京,进入外事系统工作,她谦逊低调,很少提及朝鲜战场上的往事,直到1979年,中美关系缓和,她随代表团赴美访问,在纽约的一家餐厅,她遇到了当年的战俘詹姆斯,时隔二十八年,那个曾病倒在营地的青年,如今成了一位餐厅老板,他依旧珍藏着那枚刘禄曾赠送的“和平”别针,每次有人问起,他都会讲述那个寒冷冬夜里,一名中国女兵如何用行动温暖了他的人生。   这场重逢没有言语,没有刻意煽情,只是一种沉默中的理解,一位曾经的战俘,用自己的方式,回应了那份来自敌人阵营的善意,而刘禄曾,则默默坐在餐桌前,接住了这份迟到的感激。   她从未觉得自己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在她看来,战争中最可贵的,不是一场战役的胜败,而是人性没有被彻底摧毁,她用自己的方式,保住了那一份温柔与尊严,而那枚小小的别针,被美国人挂在墙上,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成了刘禄曾一生的注脚。   信息来源:中国江苏网--寻访抗美援朝老兵|刘禄曾:当年审讯过的美军俘虏,在美国认出了她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