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那个凭一把大刀,砍杀27个鬼子的'军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14 16:17:57

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那个凭一把大刀,砍杀27个鬼子的'军中吕布'呢,怎么没有他的名字?“有人回答:“他回老家扛锄头去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吕俊生1907年出生在河北邢台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家境贫苦到连温饱都难以维持,他十三岁就外出谋生,钉鞋、贩皮、打杂、学手艺,什么苦都吃过,也因此练就了一副出众的体格,他身高超过一米九,体重两百多斤,浑身是力气,乡亲们干重活总爱叫上他,他不怕累,也从不计较得失,谁家需要帮忙,他总是第一个到,这些年走南闯北的经历,不仅造就了他强壮的身体,也磨炼出一股子吃苦耐劳的硬气。   1937年,抗战爆发的消息传遍乡里,那年冬天,吕俊生带着一把自制的大刀,徒步走进太行山,投入八路军的队伍,他没有文化,没有军校背景,只凭一腔热血和过硬的体格,在军营中站稳了脚跟,他每天挥刀上百次,练习投掷手榴弹,能扔出七八十米远,被战友们称作“能扔出火药桶的铁胳膊”,训练之外,他从不偷懒,主动承担最危险的站岗任务,别人喊苦,他就笑着顶上。   真正让吕俊生名声大噪的是1938年的一次遭遇战,当时部队在山东夏津附近与日军狭路相逢,夜间突袭,弹尽粮绝之下,战斗演变成近身搏杀,吕俊生冲在最前面,手持大刀,在混乱的敌阵中穿插突刺,他身形高大,臂展惊人,敌人还未靠近,已被拦腰斩断,那场战斗后统计,他一人刺杀了27名敌军,还缴获了大量武器,这个数字在当时的部队内部引起了极大震动,连带整个营的士气都被点燃,他并未因此自满,反而在战后总结中反复琢磨动作是否太慢,是否还可以更利落。   此后几年的抗战,他几乎从未离开过前线,碉堡攻坚、夜袭突围、敌后破袭……几乎所有最危险的任务中,都有他的身影,他曾在百团大战中带两个战士趁敌人换弹间隙直冲碉堡,生擒守军;也曾在山西夜袭战中指挥一个连队对抗装备精良的伪军整整一个营,最终仅伤一人就赢得胜利,这些战斗为他赢得了八次一等功,还有两个大功的表彰,他的作战风格简单直接,遇敌先冲锋,从不退缩,长期征战下来,他身上的伤口多到数不清,有些地方的皮肉甚至没来得及长好就又被撕裂,连部队里的护士都说没见过哪个人的身体像他那样,几乎没有完整的皮肤。   吕俊生的威名不止于战士之间,甚至传到了指挥层,在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上,他作为华北军区的代表接受了表彰,那次大会上,国家领导人亲自接见了他,在会场上,他穿着洗得泛白的旧军装,站在人群中显得格外高大,虽然当时已身负重伤,但他仍坚持穿军靴、挺胸走路,丝毫不显疲态。   战争结束后,他的身体已近极限,右腿因一次爆炸伤势未愈,彻底落下残疾,走路开始一瘸一拐,医生建议他休养,但他仍坚持完成最后几次训练任务,到了1955年授衔前夕,吕俊生提出了复员申请,他说自己已无法带兵,留在部队只会占用资源,组织多次挽留他,他却态度坚定,最终,他带着简朴的行李和妻子一同回到河北老家。   回乡之后,他从未以英雄自居,他穿着旧军装改成的粗布衣,每天起早贪黑干农活,村里修水渠、挖水井、建仓库,他都亲自上阵,乡亲们选他当民兵连长和党支部委员,他毫不推辞,继续带着大伙劳动,他家的生活并不富裕,几个孩子吃穿都紧巴,但他从不向组织伸手,也从不抱怨,他把过去的勋章收进木箱,从不给孩子们炫耀,除非村里孩子问起,他才会讲几句战斗时的事,但语气平淡如讲别人的故事。   即使在田间地头,他依然保持军人的作风,锄头用完总是整齐摆放,农具洗净归位;开会时不准迟到,谁犯了错他也照样批评,当年曾在队伍中喊杀冲锋的英雄,如今成了带头种地的庄稼汉,村里人提起他,既敬佩又亲近,没人因为他是英雄而觉得他高高在上,遇到自然灾害,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组织抢救;青年人学打枪,他手把手教,动作标准得像新兵训练。   1970年冬天,他在家中因病去世,享年63岁,没有号角声,也没有军礼仪式,但十里八乡的乡亲们自发赶来送他最后一程,人群中有人默默唱起那首他当年冲锋时爱唱的军歌,一时间,泪水与寒风一同在村口流淌,他的墓碑很简单,只有八个字刻着:“军中吕布,英雄归乡,”没有军衔,也没有头衔,却比任何将星更动人。   吕俊生的一生,不靠头衔,不争荣誉,他用一把大刀走上战场,又用一把锄头回归土地,他不曾宣扬自己,却早已成为人们心中永不褪色的传奇,他的身影,穿越战火与岁月,定格在人民最质朴的记忆中,即使没有授衔,他依然是那个最值得尊敬的战士,因为英雄从不是靠名号定义,而是靠一生的选择。  

0 阅读:235

猜你喜欢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