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日军抵达一寺庙,映入眼帘的,是132名一丝不挂、且没了头颅的日军,为

寒江孤影呢 2025-10-16 14:39:40

1938年,日军抵达一寺庙,映入眼帘的,是132名一丝不挂、且没了头颅的日军,为首的指挥官既恐惧,又气愤:“从没见过如此凶狠的中国军队!”可他不知道,干这事的那个中国军官,早在十年前就经历过比这更狠的局面。 事情得从1938年的台儿庄说起。那年,中国军队刚刚打出点士气,日军却像疯了一样,一波又一波往淮南、皖北这块压。 莫德宏,当时是138师的师长,被调去支援外围防线。 刚到那儿,前线就传来消息,有股日军残部逃进附近一座寺庙,躲了起来,人数不多,大概百来号。 按常理,这种情况派几个排包围一下就行了,可莫德宏没有。他盯着地图看了整整十分钟,最后下了一道命令:“全歼,不留活口。” 可问题来了,这批日军其实是投降的,他们已被缴械,绑了起来。按国际惯例,不该杀。 但莫德宏没犹豫,甚至亲自到了寺庙外面,冷冷地看了一眼那些跪着的俘虏。他说了句:“南京的血,还没干。”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就在几个月前,南京沦陷,日军屠城,数十万中国人惨死。 消息传到前线,莫德宏的母亲在家哭了三天三夜,那时候他人还在巢县阻击敌军,根本顾不上家里的事。 他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 所以,在那座寺庙,他做了个谁都没想到的决定。他下令,把那132个日军俘虏,一律斩首。 这不是一时冲动。他知道,这不是战术问题,是心理战。他要的不是杀人,是震慑。他要让日军知道:中国人怕死,但更能杀。 他的兵开始行动时,没人喊口号,没人说话,只有刀落地的声音,还有,空气里的血腥味。 几天后,日军援军赶到。他们没料到会看到那样的场面。132具尸体,整整齐齐排在寺庙广场上,没有一个头。 最前面的那个日本指挥官,一脚踏进院子,看到那一地白布盖着的尸体,低头一掀,下一秒转身就吐了。 他吼道:“这不是战争,是屠杀!”但他嘴上这么说,脚却往后退了三步。 其实,这还不是莫德宏干得最狠的一次。在安徽北树庄,他带兵坚守九天九夜,弹尽粮绝,靠着一口干粮硬是撑到援军到来。 那次他差点死在阵地上,身边只剩下五个人,连副官都中弹倒地。可他没退。他说:“不是我们不怕死,是我们不想白死。” 再往前倒,就更能看出这人骨子里有多狠。他出身寒门,母亲靠种菜养活一家人,姐夫抬举他读了几年私塾,他才有机会进军队。 从广西一路打到江西,从剿匪打到北伐,后来围剿红军,打得一身伤。可这些都没让他退过一步。 到了抗战打响,他主动请缨上前线。1937年在巢县、全椒一带,他几乎全歼一支日军先遣队,那时候他还只是个旅长。 但就是那场战斗,把他推上了战术指挥的高位。 他打仗不按常规出牌。别人防守,他反攻;别人守阵地,他设陷阱。 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敌人打得狠,我们就得比他们更狠。”这句话说得简单,可真做到的人,没几个。 说到斩首那事,有人后来质疑,说这做法太残忍,有损军人风范。 可他听了,只说了一句:“你去看看南京老百姓的尸体,再来跟我讲风范。” 更狠的是,1942年他在安徽太湖,指挥高射炮打下一架日军军机,击毙了日军第11军司令冢田攻。 这人是谁?南京大屠杀的策划者之一。那一仗之后,日本高层震动,第一次承认:“桂系军队,不能再低估。” 可你可能想不到,这样一个铁血将军,最终的结局,是在战犯管理所病逝,连确切时间都说不清。 有人说是1951年,有人说是1973年。真实的死因没人查清,档案没公开,连后人都不愿多谈。 但他留下的事,谁都忘不了。他不是圣人,也不完美。可在那个拼命的年代,他做了该做的事。 132具尸体,是他给日军的“见面礼”。不是为了复仇,是为了让敌人知道: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寒江孤影呢

寒江孤影呢

自我否认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