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7岁士兵,用身体在阵地上爬了20米。 敌军看见他,慌了。 他叫顾克路。右腿中弹,他扎紧伤口,炸掉一个暗堡。左腿被炸飞,他用手肘爬行。20米路,全是血。他爬到暗堡口,投雷,扫射,牺牲。 我翻到顾克路烈士的资料时,手都在抖。1948年9月,济南战役打响,他所在的华东野战军某部,负责攻克敌军固守的外围阵地。那时候的他,才刚满17岁,脸上还带着少年人的青涩,却已经扛着步枪,站在了最前线。 战斗打响的第三个清晨,敌军的暗堡突然开火,密集的子弹像雨点一样扫过来,部队进攻受阻,几个战友冲上去,都倒在了半路。顾克路咬着牙,主动请缨去炸掉暗堡。他抱着炸药包,借着炮火的掩护,猫着腰往前冲,没跑多远,右腿就被流弹击中,鲜血瞬间浸透了军装。 他没喊一声疼,顺势滚到一个土坡后面,摸出腰间的绷带,牙齿咬着一端,硬生生把流血的右腿缠紧。绷带不够长,他就撕了自己的衣角补上,勒得紧紧的,疼得额头上全是冷汗。休整了几分钟,他抱着炸药包,再次冲了出去,借着烟雾的掩护,成功靠近第一个暗堡,拉燃导火索,猛地扔了进去。“轰”的一声巨响,暗堡塌了半边,里面的敌军没了动静。 就在部队准备跟进的时候,旁边又一个隐藏的暗堡突然冒出火舌,顾克路躲闪不及,左腿被炮弹碎片炸飞,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身下的泥土。他重重摔在地上,手里的步枪也飞了出去。战友们都以为他不行了,想冲过去救他,却被他挥手拦住。 他趴在地上,喘着粗气,看着战友们被火力压制得抬不起头,眼里全是焦急。没有腿,他就用手肘撑着身体,一点一点往前爬。地面上全是碎石和弹片,尖锐的石头划破了他的手掌和手臂,每挪一寸,都留下一道血痕。20米的距离,平时几分钟就能走完,他却爬了整整半个小时。 敌军在暗堡里,看着这个浑身是血、只剩半截身子的士兵,越爬越近,彻底慌了。他们疯狂地扫射,子弹打在顾克路身边的泥土里,溅起阵阵尘土。他却像没感觉到一样,眼神死死盯着暗堡口,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爬到了暗堡下方。 他摸出身上仅剩的一颗手雷,拉燃引线,猛地塞进暗堡口,紧接着,他捡起身边的一支冲锋枪,对着暗堡里疯狂扫射。就在这时,暗堡里的敌军扔出了一颗手榴弹,“轰”的一声,顾克路的身体被炸开,鲜血染红了暗堡的墙壁。 当战友们冲上去的时候,他已经没了呼吸,双手还紧紧攥着冲锋枪,眼睛圆睁着,仿佛还在盯着前方的敌人。那20米的爬行路线,被他的鲜血染成了一条红色的痕迹,永远刻在了那片土地上。 后来打扫战场时,战友们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张揉得不成样子的照片,照片上是一个年轻的姑娘,背面写着一行歪歪扭扭的字:“等胜利了,就回家娶你。” 可他终究没能等到那一天,17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济南战役的战场上。 顾克路不是天生的英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少年,只是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选择了挺身而出。那时候的战士们,大多都是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有的才十几岁,有的刚成家,却为了守护家国,告别亲人,奔赴战场,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济南战役最终取得了胜利,攻克了这座战略要地,为后续的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这些胜利的背后,是无数个像顾克路一样的烈士用生命换来的。他们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不用再面对枪林弹雨,不用再为生存而战。可我们不能忘记,这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浇灌出来的。17岁的顾克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担当。他的名字,应该被永远铭记;他的精神,应该被代代相传。 我们或许无法像他那样,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努力奋斗,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那些为国家和人民牺牲的烈士们,不会被遗忘,他们的精神,会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