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阿富汗人打死2名美军:出手夺女兵手枪然后将其爆头,这下拜登要背锅?据美国媒体报道,枪击两名国民警卫队员的嫌疑人被曝光是29岁的拉赫曼努拉·拉坎瓦尔,是阿富汗难民。 这不仅是一场杀戮,更像是一次精准的军事战术演示:利用视野盲区伏击,出手夺枪,甚至在混乱中不仅击穿了一名女兵的胸膛,更能在贴身近战中调转枪口,对着曾经保护过他的人头部完成了致命一击。 这个手段老辣的杀手名叫拉赫曼努拉·拉坎瓦尔,现年29岁,此时距离他踏上这片土地,仅仅过去了三年,当年那个在喀布尔混乱中登上撤离飞机、被视作“并肩作战伙伴”的前阿富汗政府军士兵,如今却把受过的军事训练全数用在了曾经的恩人身上。 除了那名被夺枪惨遭行刑式射杀的女兵,还有一名士兵颈部被子弹贯穿,即使在被众人一拥而上压制在地时,从拉坎瓦尔喉咙里喷出的不仅是粗重的喘息,还有令人心惊的圣战口号,这一幕仿佛是对那个试图用温情接纳他的系统的最大嘲讽。 把时针拨回到2021年,那是拜登政府力推“欢迎盟友行动”的高光时刻,无数像拉坎瓦尔这样的前政府军人员,带着“通过审查”的标签获得了人道主义假释,美国本指望换来一群知恩图报的劳动力或忠诚盟友,现实却给出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就在今年九月,国土安全部的消息源早已证实他的合法停留许可已经失效,从合法的被保护者到逾期的非法滞留者,这个身份转换的窗口期里,监管显然出现了巨大的真空。 有人说这是“农夫与蛇”的故事,当初既然投靠了美帝,怎么这移民当着当着心就黑了?但若是深究其中的动因,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眼下关于非法移民“一刀切”驱逐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是特朗普阵营对于边境管控的强硬态度,既然停留期已过,既然无论如何都要被赶走,这种绝望情绪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催化了极端行为的爆发?有人甚至推测,这或许是面对强硬驱逐政策的一种极端报复。 这就触及到了美国当前最敏感的移民政策痛点:明明拥有巨大的资源承载力,在物质并不匮乏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能建立一种更精细的筛选机制? 这里其实存在一个巨大的逻辑浪费,要知道绝大多数墨西哥或阿富汗的普通难民,往往是最吃苦耐劳的底层建设者,他们并不是这起血案的元凶,真正的隐患在于那少数混杂其中的极端分子和有犯罪前科的破坏者。 现在的局面变得非常荒诞:该被挡在国门之外的没挡住,该被精准剔除的坏人没人管,反倒是整个难民群体因为个别人的暴行而在舆论场上背了黑锅,如果能建立起一道真正的防火墙,精准驱逐那些携带暴力基因的危险分子,而给予那些只想凭双手吃饭的人一条生路,这起发生在国民警卫队眼皮底下的惨剧,或许从一开始就能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