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我们不是中国人!挺日是新加坡人民的选择!这就很好解释了近段时间以来新加坡各政要表现!从总统到总理再到李显龙,几乎都是站在日本立场说话,“中国人要忘记仇恨!”中国应与日本友好相处〞,“要让日本更多参与东盟的安全”,“中国科技不应该独立自主”,李显龙甚至去日本接受勋章!等等,新加坡人已充分表明了他们的立场! 很多人看懵:都是华人面孔,为啥话不向着我们?我觉得先想明白两件事。第一,身份不等于立场。护照上写的是新加坡,面对选票、军购、海上通道,谁都会先算自家账。第二,小国求生存靠分散风险:今天在东京刷存在,明天在北京签大单,后天去华盛顿对话,这是它的常态。军队训练有美英体系,科技要对接日欧标准,贸易又离不开中国市场,这套组合拳决定了它的语言风格。 李显龙拿勋章,更像给国内一个交代:我们在区域安全上有“朋友”,同时给企业铺路。这不等于“反华”,但确实不按我们的想象走。与其情绪化,不如看行动:它会不会减少和中国的金融清算?会不会缩减和中国高校的科研项目?港口、物流、芯片供应链是否继续投资我们?这些比一句口号更实。 我身边有做精密零件的朋友说,新加坡客户今年把订单一分三:中、日、马各占三成。不是要和谁翻脸,而是把风险拆分。其实这也是提醒我们:把自己的技术、标准、交付能力做到不可替代,别人自然不敢走极端。 接下来两件事值得盯。其一,南海一旦出现摩擦、航运保险费率上调,新加坡会怎么表态、怎么调度港口资源,这能看出它的真实倾向。其二,中日技术标准在东盟的比拼,如果中国方案落地更快、成本更低,新方很难继续口惠而实不至。市场和效率,常常比话语更硬。 我的看法是,别把“是不是中国人”当问题核心,要看“是不是可靠伙伴”。对方要安全感,就给确定性;要市场,就给高质量供给;要尊重,就给选择空间。我们也要学会区分民间情绪和国家战略:情绪可以理解,但策略要稳。 别急着贴标签。下一次大型基建招标、下一轮产业园区落地、下一个区域峰会的投票,都会给出更清晰的答案。把握自己的节奏,把手里的牌打好,比追着别人改口更重要。悬念还在后面,但耐心,是大国的底牌
11月27日,据澎湃新闻报道称,中国国防部对日本媒体报道称,“如果福建舰在台湾采
【229评论】【17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