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议员呼吁将史蒂夫·威特科夫从乌克兰战争谈判中撤职 此前,彭博社公布了他与俄罗斯代表尤里·乌沙科夫的谈话记录,随后便出现了这一要求。 录音一公开,华盛顿的气压立刻下降。跨党派有人喊撤,有人喊查,核心问题不是他说了几句客套话,而是他到底有没有越权。谁给的授权去讨论可能的首脑通话?为什么要和对方商量怎么打动美国总统?这一步踏错,不是技术问题,是边界问题。 别小看这件事的后果。乌克兰议题本来就敏感,盟友需要的是稳定、清晰的美国立场。如果谈判代表把“沟通策略”拿到对方桌上,不管是不是好心,都在消耗信任。想象一下,谈判前夜,对方拿着你的攻略,谁还会把底牌亮出来。 我的看法很直接:外交需要渠道,但渠道要有三条红线——透明、授权、可追责。你可以去试探,但不能把方向盘递给对方,更不能让对方来设计你总统的心理入口。别把“灵活”当成“自作主张”。 现在的僵局有几个可能走向。第一,先撤职稳场面,再交给调查,尽快恢复谈判秩序;第二,暂缓处理,补充细节解释,看看能不能止血;第三,如果还有更多录音或通信被曝光,舆论只会更炸。不管走哪条路,在乌克兰相关会谈上,美国都要给盟友一个可依赖的流程,不是靠个人风格。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点:这场风波让对美调解的信心打折。乌方会担心是不是被绕开,欧洲更担心俄方拿到了“心理战脚本”。谈判不是综艺,不需要谁被夸才愿意上场,需要的是规则和底线。 我不反对私下接触,很多突破都来自非正式沟通。但私下不等于私自,背后必须有清晰的职责和记录。如果这件事最后只是停在舆论层面,没有制度复盘,下一次还会重演。 悬念还在:他会被火速撤,还是被短期“冷冻”后再评估?如果留任,谈判桌上的信任怎么重建?如果撤了,谁来接手,能否让乌克兰和欧洲安心?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一个人去留,而是美国如何修补谈判机制的裂缝。 你觉得该先撤还是先查?把通话策略暴露给对手,这事还能洗白吗?通话录音风波 特朗普特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