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志愿军司令员幸好是彭德怀元帅,换一人根本就镇不住? 一九五零年,新中国刚立国不久,朝鲜战火突然烧到鸭绿江边。 美国军队刚赢了世界大战,飞机大炮一应俱全,中国这边部队还带着解放战争的硝烟。 出不出兵,只能硬着头皮定;真要出,谁来当这支“志愿军”的总司令,又成了压在桌面上的难题。 候选人就那五个: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粟裕。 标准很实在,能指挥大兵团,又能镇住以第四野战军为主的那批老兵。 纸面上翻一翻,粟裕和林彪最扎眼。 林彪在东北打了多年仗,一九四八年辽沈战役时,手里四个兵团,七十多万兵力,硬是歼灭了四十七点二万国民党嫡系,新一军、新六军这两支美械主力全压在东北土地里。粟裕在华东,一度直接掌握接近六十五万人,豫东、济南、淮海三仗连着打,总共干掉六十四点三万精锐。 蒋介石那“五大主力”,有两个半倒在他面前。军委评价一句话,算是盖章:他“尤其善于组织大兵团作战”。 再看年龄,一九五零年,粟裕四十三岁,林彪也是四十三岁,正当壮年。刘伯承五十八岁,身上大大小小的战伤缠着人,一九四九年二月还带着三个兵团二十八万人在中原鏖战,如今更愿意办学校、抓教育,把经验往下传。 彭德怀五十二岁,当西北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后期率第一野战军,带过三十四点四万兵力。 徐向前四十九岁,当过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前长期病在家,有些部队干脆由彭德怀代指。一九四九年太原前线肋膜炎复发,高烧不退,只好辞去第十八兵团职务,六月去青岛休养,九月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也没法参加,身体一直拖着没缓过劲来。 按一般眼光看,这场仗要挑个“最会打”的总司令,八成都觉得该轮到粟裕。 毛泽东最初的确把“首选”给了他,任命他当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准备日后统兵援朝。 从客观条件说,林那边也不差。第四野战军是全国兵员最多的野战军,一旦出国作战,主力离不开这一家;朝鲜北部的气候、地形、风俗和东北相近,他当年指挥东北野战军在那一带征战三年,对这种环境再熟不过。 问题出在具体打仗时的性子。 辽沈战役,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这个口子迟迟打不开,林心里盘算来盘算去,前线拖延,中央只好连发两封措辞很硬的电报催促,最后才定下攻锦州。 大兵团作战,有时候就卡在几分钟的拍板,多拖一会儿,前面就得多几排担架。 淮海战役那边,画风明显不同。粟裕摊开地图,把主战场、次战场分清楚,哪一路突击,哪一路牵制,心里有数,中原、华东两块兵力咬住不放,把几十万国民党精锐一点点挤进包围圈。 一九五零年十一月,他在华东军区高级干部会议上做报告,专门讲抗美援朝里主战场与次战场、突击方向与牵制方向、持久战还是速决战,思路清楚,说明对现代战争的路数已经想得很细。 纸面上的理想人选,却先后被身体拖住了脚步。 粟裕那阵子病得重,毛泽东给过时间养病,组织上还特意从海军“借人”。 新中国海军正是一穷二白的时候,萧劲光忙着建机关、整舰队,本该天天盯着码头和船,却被抽出来,当东北边防军副司令员,说白了,就是给粟裕配个能顶事的副手,替他分压。 可病情不讲道理,拖了好一阵,一直没见好转。 林那边,旧伤新病也堆在一起,人一累就犯,对出兵朝鲜一直心里打鼓。刘伯承已经接到口信,准备进京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知道自己五十八岁的身子再去第一线打现代化大战,多半撑不住,干脆把精力压在办学校、抓教育上。徐向前常年抱病,青岛那边养了大半年,连全国政协大会都出不了席,更不可能再去当志愿军总司令。 朝鲜战局变化的速度,比谁的病好得都快。 电报一封接一封飞到北京,前线节节后撤,火线贴着鸭绿江走,出兵从“还能再斟酌”变成“刻不容缓”。国内一边调第四野战军的五个军向东北集结,一边得在这五个名字里定出一个统帅,选择看着多,其实一步步在收窄。 这个时候再看彭德怀,很多细节就连在一起了。 西北那几年,他带着三十四点四万人的第一野战军,在黄土高原上同对手硬碰硬,仗打得粗,却不乱阵脚。再往前翻到长征后期,红军只剩六七千人,他照样咬牙接下去,在最难的时候连打几仗,把队伍从绝境里带出来。 毛泽东写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本来是在赞这一段,如今看着,也正合一九五零年那种压力。 五十二岁的统帅,说不上年轻,可在这几位候选人当中,身体最好,心里也硬。 大兵团作战指挥过,绝境小股突围也指挥过,习惯在枪声里拍板,不爱拖泥带水。 毛泽东思量了两天两夜,在会上抬头说:“出兵援朝十万火急,还是请彭老总出马吧。”朱德先点头,其他人跟上,中央书记处据此改派他挂帅,这个担子算是落在了他肩上。 不久之后,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向朝鲜北部山地开去。 对外叫“志愿”,谁都明白,是替新中国去挡枪口。 多年以后,人们再提起一九五零年那张摆着五个名字的桌子,很容易顺嘴加上一句:幸亏当时站出来的是彭德怀。 有些仗,只会打还不够,还得有人肯把赢不了也输不起的一摊子,死死扛在自己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