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突然宣布了,对23类先进半导体设备实施出口限制,还把42个对象放进“简化许可”的名单里,唯独把中国大陆单列为个案审批。 名单一亮,设备企业和上下游都看得明白:这不是正常的技术管理,而是跟着美国一起卡口。设备里头包含刻蚀、清洗、沉积等关键环节,审批抬高门槛,目的就是给中国的生产节奏添堵。 半导体这东西看着小,却是现代社会的 “工业粮食”,手机、电脑、新能源汽车里都离不开它。 而日本限制的这些设备,全是芯片制造环节的 “关键机床”,刻蚀机是给芯片雕刻电路的核心工具,清洗设备负责去除晶圆表面的微小杂质,沉积设备则是给芯片镀上关键材料的 “化妆师”,少了任何一样,芯片生产线都得停摆或者降档。 更让人不齿的是,日本在这些设备领域话语权极大,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里,日本企业占了近 30% 的份额。 尤其是清洗设备,他们一家就占了全球 60% 以上的市场,涂胶显影机更是被日本东京电子垄断了 90% 的份额,这就意味着之前很多中国工厂都得依赖他们的设备才能开工。 但日本显然没算到,这种损人不利己的限制,首先伤到的是他们自己。东京电子作为全球前五的半导体设备厂商,2024 年来自中国大陆的营收占比高达 44.4%,足足 8133 亿日元,中国大陆是他们最大的市场。 可限制政策一出,东京电子对华营收直接下滑了 23%,股价跟着暴跌,研发预算都得跟着缩减。不止东京电子,尼康的光刻部门订单延迟,很多日本中小企业更是直接丢了订单,有的甚至要考虑转移生产基地。 要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日本设备商放弃这块蛋糕,无异于自断臂膀,难怪日本企业界当初纷纷反对这项政策,可他们的政府还是跟着美国一条道走到黑。 更让日本没想到的是,他们的限制反而成了中国国产替代的 “催化剂”。以前咱们有些企业还想着 “买着方便”,现在被逼到了墙角,反而激发出了更强的创新动力。 国家层面加大了对半导体产业的支持,各地都出台了研发补贴、减税优惠政策,企业更是砸重金搞研发。 中微公司就是个典型例子,他们研发的 3 纳米刻蚀机,能在米粒大小的芯片上刻出 10 亿个汉字,技术难度堪比 “两弹一星”。 现在不仅进入了台积电的 5 纳米产线,还拿到了三星 15 亿元的订单,成为全球唯一能提供 3 纳米刻蚀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之一。2024 年,中微公司的新增订单达到 110-130 亿元,同比增速惊人。 材料方面的突破同样让人振奋,以前高端光刻胶 67% 依赖日本进口,现在南大光电、容大感光这些企业的产品已经通过了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的认证,国产化率从 2023 年的 20% 飙升到 2025 年的 50%。 沪硅产业打破了日本企业对 12 英寸大硅片的垄断,良率超过 90%,2025 年产能已经扩到 30 万片 / 月。 中科飞测更是研发出了晶圆平坦度测量设备,打破了美日企业的长期垄断,让国产 HBM 芯片量产不再受卡脖子,还能让采购成本降低 20%-30%。 咱们的反制措施也精准有力,中国是稀土、镓、锗这些关键矿产的主要供应国,而这些正是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核心原料。 2024 年咱们优化了对这些矿产的出口管控,直接影响了日本企业的原料供应稳定性,让他们也尝到了供应链中断的滋味。 现在日本的汽车、电子产业已经开始抱怨,因为原料供应不稳定,生产中断的风险越来越高。 事实已经很清楚,日本跟着美国搞技术封锁,既没能拦住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反而让自己的企业遭受损失。 2025 年上半年,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半导体设备金额已经同比下降 2.9%,而国内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达到 495 亿美元,本土厂商占比已经超过 40%,国产化率从 2020 年的 7% 飙升到 2025 年的 45%。 中芯国际和华为合作建立的新生产线,已经实现了 5 纳米芯片量产,华为 Mate60 Pro 搭载的 7 纳米 5G 芯片,功耗降低 25%,速度提升 20%,就是对这些封锁最有力的回击。 日本应该明白,现在的全球产业链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靠封锁打压只能是短期行为,根本挡不住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的决心和脚步。 上世纪 80 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曾经占据全球 50% 的市场份额,后来因为搞技术封锁、贸易保护,市场份额跌到了 20%,现在他们又在重蹈覆辙。 中国从来不怕打压,越压越有斗志,越卡越能创新,日本的限制只会让我们更加坚定自主可控的道路,加速完善从设备到材料的完整产业链。 未来几年,随着更多国产设备和材料的成熟,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国产化率还会继续提升,到时候日本再想把设备卖给我们,恐怕都没机会了。 跟着美国搞阵营对立、技术封锁,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一点,日本的半导体企业已经用业绩下滑给出了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