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突然宣布了一个结论:中国缺乏支撑自给自足型崛起的地理与资源条件,外

云景史实记 2025-11-27 20:17:27

新加坡联合早报突然宣布了一个结论:中国缺乏支撑自给自足型崛起的地理与资源条件,外部通道一旦受阻,经济安全和军工体系承压。 别被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面积给迷惑了,这张国土版图看着气派,实则藏着不少“天然枷锁”。 先说说西部那片平均海拔 4000 多米的青藏高原,那哪儿是高原啊,简直是天然的隔绝墙。有人说青藏铁路不是通了吗? 可这铁路是从建国后就开始琢磨,真正动工干也花了五六年,前后折腾了小半个世纪才通上车,通车时举国欢庆,恰恰说明修这条路有多难。 现在更难的是川藏铁路,1800 多公里的路砸了 3600 亿,平均每公里近 2 亿,西方工程师都直言 “建成了也养不起”。 因为全线 95% 以上都是桥和隧道,每公里得对付 7 种地质灾害,冻土、岩爆、突水全赶上了,建隧道得给路基装 “空调” 主动降温,这在全世界都少见。 就算这么费劲,青藏铁路早就不够用了,原本设计年货运量才 800 万吨,现在实际运了 4800 万吨,超了 6 倍,货车排成长龙等十几个小时是常事。 西藏 80% 的矿产就因为运不出来烂在地里,光玉龙铜矿每年因为运输成本高损失的利润就有 180 亿,更别说那些藏药、虫草,物流成本压得根本没法大规模往外运,这哪能算通畅的资源通道? 再看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33.76 万平方公里,抵得上两个河南省,“死亡之海” 这名字不是白叫的,流动沙丘一年能挪上百米,今天修的路明天可能就被埋了。 早年为了钻塔中 1 井,近万吨设备得从库尔勒绕 24 个县市,走 2000 多公里才到沙漠腹地,比从北京到广州还远。 后来花大力气修了沙漠公路,刚通车两年,八成的防沙草方格就废了,又硬生生种了 2000 多万株柽柳、梭梭,还得用光伏电力抽水灌溉,才保住这条路。 去年通的和若铁路更折腾,825 公里的路 65% 都在风沙区,光草方格就修了 5000 万平方米,栽了 1200 多万株苗木,每年春秋还得补种,就算这样,也只能说勉强通了车,真要靠它当稳定的资源通道,哪天风沙大了照样麻烦。 地形卡死了内部运输,资源本身更有短板。咱石油对外依存度去年还 71.9%,10 桶油里 7 桶得靠进口,天然气也有 41% 要从国外买。 南海虽然有油气,但一半都在深海,不好开采。更要命的是大豆,咱每年要吃 1 亿多吨大豆,83.5% 都得进口,自己种的连两成都不够。 不是不想种,是实在种不起 —— 种大豆一亩才收 130 公斤,玉米能收 600 公斤,水稻也超 500 公斤,要是想自给,得占 8 亿亩耕地,差不多是现在玉米水稻的总种植面积,那主粮就没地种了,饿肚子的风险谁也担不起。 这些资源要运进来,几乎全靠马六甲海峡这条 “生命线”,咱 80% 的石油进口、一半的货物贸易都得走这儿。 有人说能绕行,可上海到欧洲的船走马六甲 28 天,绕巽他海峡得 35 天以上,多花十几天,燃油和运费蹭蹭涨,企业根本扛不住。 就算修了中缅油气管道,一天也就运 40 万桶油,只够咱日进口量的 5%,塞牙缝都不够。中巴经济走廊的瓜达尔港看着挺好,可现在规模有限,真要替代马六甲还差得远。 更揪心的是,这海峡被新马印尼共管,美国还在新加坡驻军,真要是有事儿被封锁了,油运不进来,工厂得停工,汽车开不动,经济还能稳得住? 军工体系看着强,其实也受这地理和资源的拖累。咱稀土加工是厉害,全球 92% 的精炼产能都在这儿,可军工需要的高端材料不全是稀土啊。 北约列了 12 种国防关键材料,咱虽然控着 7 种,但像高精度测量仪器、某些高端芯片零件,还是得进口。 而且军工生产离不开能源和基础材料,要是石油进不来,钢铁产量得降,导弹、飞机的生产线就得慢下来。 之前青藏铁路没通的时候,坦克装甲车从内地运到中印边境得 5 天,要是外部通道再被卡,物资运不上去,边防保障都成问题,这军工体系能不承压吗? 咱不是不努力,青藏铁路、沙漠公路都是砸钱拼出来的,可地理这天然枷锁太硬,资源短板太明显。 真要搞自给自足,西部的矿运不出来,北部的沙挡着路,石油大豆得靠进口,外部通道一堵,经济没了能源粮食,军工缺了材料零件,可不就被动了? 这不是唱衰,而是认清现实——咱们的崛起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也正因为如此,打通更多通道、化解战略瓶颈,才显得那么重要。

0 阅读:0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