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田支队在打退国军反扑后,与来增援的106师团一起直扑彭泽,彭泽失守。见情况严重,陈诚严令驻扎湖口的李汉魂64军反攻彭泽。 时任64军军长的李汉魂,接到电报时正在湖口江边的指挥所里查看防线地图,手指死死按在彭泽与湖口之间的长江航道上——他比谁都清楚,彭泽一丢,日军的舰艇就能毫无阻碍地沿江西进,湖口这座武汉会战的前沿门户,转眼就会变成日军的下一个目标。这位出身粤军的将领,麾下64军是出了名的“铁血部队”,士兵多是广东籍子弟,从淞沪会战一路打到九江,早已是伤痕累累,可接到命令的那一刻,他只对参谋说了一句话:“告诉弟兄们,彭泽是咱们的国门,丢了就没脸见江东父老,拼了也要夺回来!” 要知道,64军当时面临的处境有多艰难。部队刚经历九江保卫战的恶战,兵力折损近三成,轻重武器损失过半,不少士兵还带着枪伤,补给线又被日军飞机反复轰炸,粮食和弹药只能勉强维持。而他们要面对的波田支队,是日军中专门从事登陆作战的精锐,配备了大量重炮和两栖装备,刚攻占彭泽就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106师团更是号称“特设精锐”,虽然后来在万家岭被重创,但此时正是气焰嚣张的时候,两支日军加起来兵力超过两万,而64军满编也不过一万八千余人,实力差距悬殊。 李汉魂没有蛮干,他连夜召集团长以上军官开会,手指在地图上划过彭泽城外的马鞍山:“日军主力都集中在县城和江边码头,马鞍山是他们的侧翼软肋,咱们集中三个团的兵力猛攻这里,撕开缺口后直插县城,打他们个措手不及!”为了鼓舞士气,他亲自到阵前动员,看着士兵们补丁摞补丁的军装和磨破底的草鞋,这位铁血将军红了眼眶:“弟兄们,彭泽城里的百姓还在受鬼子糟蹋,咱们身后就是湖口,再往后就是武汉!今天咱们多流一滴血,家乡的亲人就少受一分罪!” 反攻在拂晓时分打响。64军士兵抱着步枪,冒着日军的炮火向马鞍山冲锋,日军根本没料到疲惫的国军会主动进攻,侧翼防线瞬间被撕开一道口子。二团团长黄纪福带着士兵们冲进日军阵地,刺刀见红的肉搏战在山头上展开,喊杀声震彻山谷。有个叫阿强的广东小兵,才17岁,胳膊被日军的子弹打穿,硬是咬着牙用绑腿缠住伤口,继续跟着部队冲锋,直到把军旗插上马鞍山主峰。 可日军的反扑同样凶狠,波田支队抽调主力回援,106师团也从侧面夹击,64军的进攻一度陷入胶着。关键时刻,李汉魂下令预备队顶上去,自己亲自带着警卫连冲到前线督战,他拔出佩刀大喊:“后退者斩!跟我冲!”士兵们见军长身先士卒,士气再次高涨,硬生生顶住了日军的反扑,一步步向彭泽县城逼近。 这场反攻打了整整三天三夜,长江边的芦苇荡被炮火熏成了黑色,山头上到处是双方士兵的尸体。64军付出了惨痛代价,黄纪福团长壮烈牺牲,士兵伤亡超过五千人,但终于把日军赶出了彭泽县城,重新控制了这座战略要地。当捷报传到陈诚的指挥部时,这位武汉会战的总指挥忍不住感叹:“李汉魂和64军,真是国之栋梁!” 谁能想到,这支疲惫之师能在绝境中创造奇迹?不是因为装备比日军精良,也不是因为兵力占优,而是因为他们心里装着家国,肩上扛着责任。日军以为攻占彭泽就能长驱直入,却忘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抵抗精神——越是艰难,越是不屈;越是强敌,越是敢拼。64军的反攻,不仅守住了湖口的门户,更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军队虽然装备落后,但绝不缺与侵略者死战到底的勇气。 那些牺牲在彭泽战场上的士兵,很多人连名字都没留下,可他们用鲜血证明了,中华民族从来不会向侵略者低头。日军的凶残只能摧毁城池,却永远打不垮中国人的骨气;装备的差距只能造成伤亡,却永远挡不住中国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