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赵培宪被俘,日军拿他练刺杀,突然他摸到了裤腰带,而且有点松,顿时,他找到了逃跑方法。 1937年日军打进河北时,他才17岁,亲眼看着日军烧毁了村里的祠堂,抢走了乡亲们过冬的粮食,还打死了不肯交出耕牛的邻居大爷。那份钻心的疼,让他扔下锄头就参加了冀中军区的抗日游击队,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把小鬼子赶出家乡。 赵培宪打仗不怕死,又肯动脑子,很快就成了队里的骨干。冀中平原的游击战打得艰苦,他们靠着地道、青纱帐与日军周旋,今天端个炮楼,明天炸个运输队,让日军恨得牙痒痒。1942年5月,日军发动“五一大扫荡”,调集重兵对冀中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赵培宪所在的连队为了掩护群众转移,在一片高粱地里与日军展开激战。 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刺刀断了,就用石头砸。赵培宪跟着战友们浴血奋战,身边的人越来越少,他自己也被一颗流弹击中了胳膊,鲜血顺着袖子往下淌。最终因为寡不敌众,他体力不支倒在地上,被日军俘虏。 日军把他和其他俘虏押到一片空地上,根本没把这些抗日战士当人看。几个满脸横肉的日军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狞笑着把俘虏们当活靶子,练习刺杀动作。前面的战友一个个倒在血泊中,赵培宪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嵌进掌心,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绝不能就这么窝囊地死在鬼子刀下! 轮到他时,两个日军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胳膊,另一个日军端着刺刀一步步逼近,刀尖离他的胸口越来越近。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下意识地扭动身体,突然摸到了腰间的裤腰带——出发前仓促系上,一路被押解、推搡,早已松垮垮地挂在腰上。 一股求生的本能让他瞬间有了主意!他趁着日军刺刀刺来的瞬间,猛地往下一沉身子,同时双手飞快地扯动裤腰带,原本就松动的腰带瞬间滑落,裤子顺着腿往下掉。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日军愣了一下,刺杀的动作慢了半拍。赵培宪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机会,像泥鳅一样从日军的胳膊底下钻了出去,光着屁股就往旁边的高粱地狂奔。 日军反应过来后,嗷嗷叫着开枪射击,子弹擦着他的耳边飞过,打在地上溅起泥土。他不顾胳膊上的伤口疼得钻心,也不管光着身子被高粱叶划得满是血痕,只顾着拼命往前跑。高粱秆长得比人还高,密密麻麻的叶子遮住了他的身影,日军在后面追了一阵,骂骂咧咧地放弃了。 赵培宪跑了整整一夜,才甩掉日军的追击。路过一个村庄时,好心的乡亲给了他一套旧衣裳和干粮,他打听着找到游击队的临时驻地,归队时胳膊上的伤口已经化脓,浑身都是划伤,但眼神依旧坚定。休息了没几天,他又扛着枪上了战场,只是从那以后,他系裤腰带总会多打两个结,却再也没忘过那一刻的绝境逢生。 后来的日子里,赵培宪跟着游击队转战南北,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却再也没被日军俘虏过。他常跟战友们说:“死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机会再杀鬼子。” 这个从庄稼地里走出来的战士,用最朴素的信念,在抗日战场上坚守着家国大义。 日军拿俘虏练刺杀的暴行,是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伤痛;而赵培宪在绝境中的机智与顽强,正是千千万万抗日战士的缩影。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侮的长城,用不屈的意志告诉世人:中国人从来不会任人宰割! 如今,冀中平原的高粱地早已金黄一片,当年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但像赵培宪这样的英雄故事,不该被岁月尘封。他们的勇气与智慧,他们的家国情怀,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