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刚上台就公开拒收“一国两制”,转而死咬“一国两区”的宪法定位。很多人以为这

广博看社会趣事 2025-11-27 12:16:47

郑丽文刚上台就公开拒收“一国两制”,转而死咬“一国两区”的宪法定位。很多人以为这是蓝营要跟大陆彻底翻脸?错!这恰恰是国民党在民进党追杀下,祭出的最后一道锁死“一个中国”法理底线的保命符。 先搞明白,“一国两区”到底是个啥?不是郑丽文凭空捏造的,早在2012年,时任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就已经提出来了,核心是“一个国家,两个区域”,依据的是台湾地区现行的《中华民国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把大陆叫“大陆地区”,台湾叫“自由地区”,本质是“主权统一、治权分区”,承认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不是国与国的关系。 这和大陆主张的“一国两制”完全不是一回事,“一国两制”里,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没有外交、国防权,核心权力归中央;而“一国两区”是国民党在台湾法律框架内的表述,想既不脱离“一中”原则,又维持现状,说白了就是在民进党追杀下的“生存智慧”。 为啥说这是“保命符”?看看国民党现在的处境就知道了。民进党这些年把“抗中保台”玩得炉火纯青,只要国民党敢提两岸交流、敢谈一个中国,就扣上“亲中卖台”的帽子往死里打。 台北市长蒋万安想推进“双城论坛”这个两岸交流的“最后浮木”,民进党直接拒绝大陆代表团带头人入境,还三番五次推迟论坛,就是怕他通过务实合作积累政治资本,动摇自己的选举根基。 之前陆配中常委何鹰鹭不过是公开喊了句“统一”,就被民进党煽风点火,逼得国民党考纪会先停她的职,后来还是郑丽文支持申诉才出现转机。 在这种“谈统色变”的政治环境里,国民党要是直接拥抱“一国两制”,不等大陆回应,先就被民进党扣上“卖台”的罪名骂死,连基本的政治生存空间都没了。 而“一国两区”刚好踩在最安全的地带:既明确了“一个中国”的法理底线,和民进党“台独”、“两国论”划清了界限,又用台湾本地法律做背书,避免了“亲中卖台”的口实。 郑丽文自己也说得很明白,“只有接受一个中国,才能确保台湾的生存”,还反问民进党“为啥能有‘台独’的自由,不能有主张统一的自由”。 她组建的副手团队全是统派,还重用洪秀柱的人马,甚至表态愿意赴大陆交流,这些动作都说明,国民党不是要跟大陆翻脸,而是想用“一国两区”这个缓冲带,在民进党和外部势力的夹击下,保住“一个中国”的基本盘。 放眼世界,任何国家面对分裂势力时,坚守法理底线都是最基本的生存之道。当年德国统一前,东德和西德长期分治,但基民盟始终坚持“一个德国”的宪法定位,哪怕面对美苏两大阵营的压力,也绝不承认“两个德国”的分裂事实,最终才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基础。 国民党现在的做法,和这些国家坚守国家主权的逻辑如出一辙:在分裂势力的疯狂打压下,先保住“一个中国”的法理根基,才有后续和平发展的可能。而国民党死咬“一国两区”,至少在法理上挡住了“台独”的第一步。 可能有人会质疑,“一国两区”是不是在搞“暗独”? 其实不然,看一个政党的立场,不能只看表述,更要看行动和底线。 民进党要的是“去中国化”,要的是“台湾独立”,是从根本上否定一个中国;而国民党的“一国两区”,不管怎么强调“治权分区”,核心前提是“主权统一”,是明确反对“台独”的。 国台办也明确表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台海和平的基础,偏离这个原则就会带来紧张和损害。国民党现在的选择,就是在复杂的岛内政治环境中,找到了一条既能对抗“台独”,又能自保的路径。 再看民心向背,最新民调已经给出了答案:“台独”支持者较2024年底暴跌7.5个百分点,流失近150万支持者,而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达58.3%,创近6年新高。这说明岛内民众已经越来越看清,“台独”没有出路,只有坚守一个中国、维持两岸和平,才能让台湾受益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一国两区”只是国民党的权宜之计,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方案。 它回避了中央与地方的从属关系,模糊了主权归属的核心问题,本质上还是想维持分治现状。但在当前的政治格局下,我们不能用最理想的统一方案去要求国民党,而要看到它在“反独”上的底线和作用。 大陆的“一国两制”是为台湾量身定制的最佳方案,既保障国家主权,又充分照顾台湾民众的利益,香港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它的可行性。 但推动统一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国民党现在用“一国两区”锁死“一中”法理底线,至少挡住了“台独”的疯狂进攻,这就是值得肯定的一步。 说到底,郑丽文死咬“一国两区”,本质上是国民党的生存之战,更是“反独促统”的防御之战。在民进党“绿色恐怖”的打压下,在外部势力的干涉下,国民党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用这种最稳妥的方式,守住“一个中国”的最后一道防线。 这不是跟大陆翻脸,恰恰是认清了现实后的理性选择:如果连“一个中国”的法理底线都守不住,国民党早就被民进党扣上“卖台”的帽子打垮了,两岸和平统一也就少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力量。

0 阅读:460

猜你喜欢

广博看社会趣事

广博看社会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