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排放核水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污染很多海域,为何日本海鲜却不愁出口,大家也还在吃海鲜,难道日本另辟蹊径了?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水排海计划源于2011年核事故后水体积累,2021年获批,2023年8月24日正式启动。首轮排放7800吨处理水,稀释后注入太平洋,总计划30年内释放逾130万吨。三氚等放射性物质虽声称达标,但国际社会质疑重重。中国作为最大进口国,当即宣布禁止所有日本水产品入关,涵盖扇贝、三文鱼等数百种品类。禁令生效后,日本水产对华出口额从数百亿日元直降至零,整体行业损失约四分之一份额。韩国和欧盟随之加强辐射检测,进口量锐减20%以上。渔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下半年,日本海鲜总出口额同比下滑15%,加工厂开工率不足六成。政府虽反复强调安全,但缺乏第三方独立监测,难以打消疑虑。排放行动继续推进,第二轮至第十轮累计7.8万吨,洋流扩散覆盖西太平洋多个区域。监测报告显示,铯和锶浓度虽低,但长期生态影响不明朗。 面对中国市场的巨大缺口,日本水产行业迅速调整策略,转向多元化出口路径。2024年初,政府主导推销活动,瞄准欧洲和拉美地区。在瑞士日内瓦和法国巴黎的国际食品展上,日本摊位重点展示扇贝和鱼类产品,强调加工工艺和质量认证。结果,欧盟订单回升10%,法国进口量同比增15%。巴西和智利作为新兴市场,也成为重点,圣保罗贸易会上签署多项协议,推动南美销量增长20%。这些努力虽弥补部分损失,但体量有限,无法完全抵消中国市场的空白。同期,美国虽未全面禁运,但消费者顾虑上升,进口检查频次增加,日本直接出口额微降5%。为绕开壁垒,日本企业探索中转模式,将货物先运至邻国加工再销美。这种转变虽见效,但物流成本上升8%,挤压利润空间。总体看,2024年上半年,日本水产出口总额仍维持正增长,达7000亿日元,显示出行业适应力。 加工环节的转移成为日本海鲜出口回暖的关键支柱。中国原为最大加工基地,禁令后这条链条断裂,日本只好将产能外迁。越南因地理近、劳动力成本低,成为首选目的地。2024年,日本对越扇贝出口量激增7.9倍,达数万吨。胡志明市工业园区新建多家合资厂,引入自动化剥壳设备,日处理能力超500吨。政府提供补贴,覆盖运输和培训费用,推动交易额从低谷反弹三成。越南市场虽小,但吸收了日本闲置产能的15%,缓解了国内库存压力。类似地,泰国和菲律宾也承接部分订单,东南亚整体进口增长25%。这些新兴基地虽基础薄弱,初期磨合期长,但通过技术转让,加工效率逐步提升。2024年下半年,越南出口到欧盟的日本海鲜产品占比升至12%,形成稳定供应链。 墨西哥的角色在对美出口中尤为突出。作为美国邻国,其加工优势明显,能避开直接进口审查。2023年底,日本选定十几家扇贝贸易公司进军墨西哥,恩塞纳达港建成分销中心。首批一吨北海道样品空运抵达,用于本地试产和市场测试。加工厂采用混合工艺,去壳后真空包装,标签标注“墨西哥产”,顺利进入加州和德州超市。结果,美国西海岸扇贝销量稳住,2024年进口量仅降2%。墨西哥劳动力成本仅日本的三分之一,加上NAFTA协定便利,物流周期缩短一周。 中日关系转圜为出口注入新变量。2024年9月20日,双方就福岛排海达成共识,中国同意扩大监测范围,日本承诺保障输华质量。2025年5月,日本政府宣布启动恢复程序,6月29日,中国海关批准37个道府县449种水产品进口,排除福岛周边10县。首批货物经严格检测入关,交易额回升8%。这部分恢复虽规模有限,仅占原水平的20%,但提振了信心。东京渔业协会表示,将加强溯源体系,避免污染风险。同期,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确认排放符合标准,但呼吁长期生态评估。2025年1月,中国科研机构完成首次独立取样,样本分析无异常,进一步铺平道路。 长远看,日本水产行业面临多重挑战。排放计划未止,预计2030年前释放过半总量,海域污染积累效应渐显。鱼群资源递减已成事实,北海道捕捞量年均降3%,养殖成本升10%。气候变化叠加,洋流变异加剧不确定性。专家分析,多元化路径虽巧妙,但本质上是拆东墙补西墙,无法根治源头问题。政府需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无抗生素养殖和可追溯技术。消费者教育也关键,辐射知识普及能缓释恐慌。2025年11月最新数据,水产出口总额达9000亿日元,增长放缓至2%。行业呼吁国际合作,建立统一监测机制,避免单边行动。平衡经济与环境,日本水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仍需步步为营。


